开发者

希望的田野丨“全国黄鳝第一村” 靠创新打造价格指数?

“仙桃小锦哥”是一名快手主播,他每天更新视频推荐仙桃农产品。9月,他来到了湖北省仙桃市张沟镇先锋村,该村被誉为是“全国黄鳝第一村”。

先锋村原党支部书记陈江启出生于1948年。他告诉“仙桃小锦哥”,新中国成立后,他的父辈翻身做主,不再受地主压迫;上世纪60年代,他和父辈们一同围湖造田,耕地多了1000多亩;1982年分田到户,村民们干劲十足,亩产棉花超200斤。

1998年,陈江启带领村民走上了黄鳝养殖之路。从稻田有土养殖到水塘网箱养殖,再到打破种苗瓶颈,26年来,先锋村养出的黄鳝游向了国内外,该村黄鳝贸易市场发布的黄鳝价格指数成为了全国业内定价的基准。

新中国成立75年来,先锋村村民日子越过越红火:水泥路、小洋房、腰包鼓了。陈江启说:“30年前,村里出个万元户都是稀罕事,现在一家一年忙三四个月,赚个二十来万元是轻松的事。” 

陈江启向主播介绍黄鳝养殖。上游新闻记者 牛泰 摄

村里耕地增加了上千亩

在“仙桃小锦哥”的镜头下,1948年出生的陈江启讲述着先锋村的变化,往事一幕幕浮现在眼前。

“我小时候,父亲常对我说的一句话我到现在都记得,‘感谢中国共产党,我们现在翻身做主人了,耕者有其田了。’”陈江启介绍,新中国成立前,村民背朝天脸朝地,一年忙到头,劳动成果都进了地主腰包,很少有人知道肚子饱是啥滋味。新中国成立不久后,双阳大队、双合大队开始土地改革,他家里分得了土地和生产资料。土地改革完成后,又开始了农业合作化运动,实现了土地由私有制向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的转变。

1962年,两个大队发生了一件大事。陈江启介绍,先锋村在越舟湖畔,地处万亩湖区,耕地只有2000多亩。为增加耕地,家家户户出工出力开始围湖造田,开沟建闸。到了1964年,耕地面积增加了1000多亩,“那个场面用浩浩汤汤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大家劲朝一处使,一心为集体。”

1966年双阳、双合两个大队合为一个村,取名为先锋村。陈江启说,彼时取名有时代的印记,有的叫“东方红”,有的叫“前进”。之所以取名为先锋村,就是为展现两个大队“什么事都不落后,要冲在前面”的进取精神。

时光荏苒,1978年11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了改革的大幕。1982年,改革春风吹到先锋村,村里实行土地分田到户,极大地激发了农业生产活力。

彼时,陈江启已是民兵连长。他介绍,分田到户后,村民喜笑颜开,恨不得不睡觉也要下地干活。村干部和村民都干劲十足,村里棉花亩产超200斤,先锋村年年获得县、镇先进单位。  

分田到户后,先锋村村民在地里劳作。仙桃市委宣传部

稻田里养黄鳝补贴家用

靠着勤快,日子一点点变好。

陈江启介绍,上世纪70年代,他结婚的时候,一身行头全是借来的。70年代他只做了一件衣服——“节约领”。当年,买布要凭布票,衬衣被视为既不保暖又不吸汗的奢侈品,但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他咬咬牙做了一件“节约领”。平日里陈江启舍不得穿“节约领”,逢年过节走亲戚时才穿。

上世纪80年代,陈江启担任先锋村党支部副书记,去城里开会时,他能使用“公车”。“公车”是一辆二八大杠自行车,村部只有一辆,村民和村干部“抢”着用。开会时,陈江启会把棉被绑在自行车后座上。陈江启说:“通往城里的路都是泥巴路,太难走了,天一黑什么都看不见了,虽然只有20多公里,常常回不来。带着被子,回不来了,就随便找户人家打地铺。如果自行车被别人借走了,开会的时间更长。”

上世纪90年代,村里棉花和水稻年年丰收,多数村民盖起平房,水泥路慢慢变长,吃肉、买布做衣服再也不是一件稀罕事了。

1998年,先锋村开启了黄鳝养殖之路。和“仙桃小锦哥”聊起此事时,陈江启有些兴奋。

陈江启说,1998年,他已担任先锋村党支部书记,时任镇党委书记召集各村开会,提出“农业再创业,结构再调整”发展方略。他思来想去,决定养殖黄鳝。他带领着几名村干部,来到荆州的洪湖市学习稻田“有土埋网”技术。

“回来召集村民开会,给他们说这个可以搞,赚的钱能补贴家用。但村民让我们村干部先搞,说我们搞成功了再教他们。我和村干部就带头养了起来,看到我们赚到钱了,村民的积极性就起来了。”陈江启介绍,黄鳝养殖刚开始时效益不算好,只是补贴家用的副业,路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

无土网箱养殖大获成功

陈江启告诉“仙桃小锦哥”,从稻田里养黄鳝到水塘里养,其间有个偶然因素。

陈江启介绍,1999年的一天,他在稻田间检查,走到亲戚家水田边发现亲戚还没下网箱,便催促起来。没过几日,他再次来到亲戚家,看到亲戚还是没把网下到水田中,而是在鱼塘里下了网。他认为亲戚在图省事,亲戚却笑着表示,等起网时便知了。

令陈江启没想到的是,当年,亲戚家的单网产量要比稻田高出不少,水塘更适合黄鳝的生长习性。陈江启总结经验,2000年他在水塘里悬挂了60口网箱,大获丰收,渐渐地无土网箱养殖在先锋村推广开来。为便于村民掌握养殖技术,陈江启还派出村小学教师脱产前往高校学习技术,回来教授村民。村民掌握技术后,纷纷把稻田改成水塘。

2005年,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村民的收入也渐渐增多,与1998年相比翻了十余倍,先锋村成了仙桃的农业发展先锋,名副其实的富裕村。

陈江启给“仙桃小锦哥”看了先锋村同一个地方的两张照片,第一张摄于1966年10月,路是羊肠小道,房是泥巴砖盖起来的平房;第二张摄于2005年,路是宽敞的水泥路,路旁的楼房已初具规模,楼房旁边是村民活动广场,被绿茵环绕的广场上安装着各式各样的健身器材。

1966年,先锋村村民住的是泥巴砖盖的平房。仙桃市委宣传部

2005年,先锋村村貌。仙桃市委宣传部
2009年先锋村探索出“两年段养殖模式”。陈江启说,与一年养殖模式相比,由于增加一年的养殖时间,养成的黄鳝规格大、品质高、效益好,且避开了成鱼出售高峰期。2010年,“先锋”牌黄鳝远销韩国、马来西亚等国家。正是因为先锋村,2011年6月,中国水产流通加工协会授予湖北仙桃“中国黄鳝之都”称号。

“先锋村的发展离不开党的领导,没有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仅凭村民自己干,先锋村不会发展这么快。”谈到先锋村的发展,陈江启深有感触。

全国黄鳝第一村。仙桃市委宣传部  

誉满全国黄鳝第一村

养殖黄鳝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先锋村也是边发展边解决遇到的问题。

陈江启介绍,2013年时野生鳝苗越来越少,价格水涨船高,一口网箱的养殖投入约1500元,苗种成本占1000元,推高了黄鳝的养殖成本和成鳝销售价格。

苗种制约先锋村黄鳝养殖业的发展。2013年,在张沟镇镇委镇政府的帮助下,陈江启的儿子陈振华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李忠合作,成立忠善黄鳝苗种繁育专业合作社,开始了黄鳝苗种繁育的探索之路。

陈江启介绍,2015年,合作社彻底攻破孵化难题,黄鳝苗的存活率从60%升至90%。2019年,“黄鳝规模化全人工繁育”项目顺利验收通过;2023年黄鳝苗种繁育突破3亿尾。

人工繁育的黄鳝苗。仙桃市委宣传部

突破繁育关,先锋村的黄鳝养殖又有了质的飞越。先锋村人并不满足养好黄鳝,他们还建起了全国最大的黄鳝产地交易市场。

9月20日,天刚刚亮,“仙桃小锦哥”便来到了先锋黄鳝贸易市场,市场占地40亩,主交易区6000多平方米,拥有1栋结算大楼和44间商铺。市场内人流如织,车水马龙。“开秤咯!”伴随着浑厚的铜锣声,一条条鲜活的黄鳝过磅交易,卖到国内外。

市场里还有黄鳝检测中心,技术员快速抽检并留样备查,检测结果当日进行公示,并发放检测合格单。一旦发现问题立即拦停并报市监部门,确保不让一条有问题的黄鳝流向市场。

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监测中心编制的中价•仙桃黄鳝价格指数从市场里发布,指数成为了全国业内定价的基准。

“全国养鳝看湖北、湖北养鳝看张沟、张沟养鳝看先锋。全村黄鳝养殖面积4500亩,村民人均纯收入五六万元,日子从苦到现在的甜,我有幸见证了。”陈江启说。

上游新闻记者 牛泰 通讯员 刘伟军

编辑:徐远哲责编:郎清湘审核:官毅

0

上一篇:

下一篇:

精彩评论

暂无评论...
验证码 换一张
取 消

最新问答

问答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