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acle数据库面试宝典之db file parallel read等待事件处理过程
好的,我们来详细剖析一下 oracle 数据库中的 db file parallel read 等待事件。
核心概念:
db file parallel read 是一个 I/O 类 等待事件。它表示一个会话(通常是前台用户进程或服务进程)正在等待一次由数据库自身发起的、并行化的、读取多个非连续数据块(通常来自不同数据文件)的物理 I/O 操作完成。
关键点理解:
- 并行化 (Parallel): 这是核心。Oracle 不是逐个请求这些离散的数据块,而是一次性提交多个 I/O 请求给操作系统(O/S)或存储系统,让它们尽可能并发地去读取这些块。这类似于你同时派多个人去图书馆的不同书架拿书,而不是一个人来回跑多次。
- 非连续 (Non-contiguous): 请求的数据块在磁盘上的物理位置不是连续的(不像
db file scattered read那样读取连续范围的多块)。它们可能散落在同一个数据文件的不同区域,或者更常见的是分布在多个不同的数据文件中。 - 数据库发起 (Database Initiated): 这个 I/O 是由 Oracle 数据库进程(如服务进程
server process)直接发起的,而不是由后台进程(如 DBWn)发起的。 - 等待主体: 前台进程(服务进程)在发出这些并行的 I/O 请求后,会进入等待状态 (
db file parallel read),直到所有请求的数据块都被读取到 Buffer Cache 中(或直到超时)。 - 与 Parallel Query/DML 的区别: 不要与并行查询(Parallel Query/DML)混淆。
db file parallel read描述的是单个进程内部如何执行一次物理 I/O 操作(并行提交多个离散 I/O 请求)。而并行查询是多个进程(并行执行服务器)协作处理一个 SQL 语句。当然,并行查询的进程在执行物理读时,它们自己也可能遇到db file parallel read等待。
详细原理与产生过程:
- SQL 执行与逻辑读: 用户会话执行一条 SQL 语句(例如,一个需要访问大量离散数据块的查询,或者涉及多个索引查找的操作)。
- Buffer Cache 检查: 服务进程首先在 SGA 的 Buffer Cache 中查找所需的数据块(逻辑读)。如果找不到(Cache Miss),就需要进行物理 I/O。
- 识别所需块: 服务进程确定需要从磁盘读取的多个、物理位置不连续的数据块列表。这些块可能属于:
- 多个不同的索引段(如多个索引分支块或叶子块)。
- 一个表的不同数据块(这些块在磁盘上物理不连续)。
- 数据文件头(
file header block)。 - 段头块(
segment header block),特别是 ASSM 位图块。 - 控制文件(虽然控制文件读取通常有其特定事件,但有时也可能归入此类)。
- 发起并行 I/O 请求: 服务进程不是逐个请求这些块,而是构造一个包含所有需要读取的块地址(文件号+块号)的列表,然后通过一次系统调用(如 linux/Unix 上的
preadv()或 AIO 接口)将这个列表提交给操作系统。 - 进入等待状态: 提交 I/O 请求后,服务进程无法继续工作(因为它需要这些块),于是它将自己挂起,并记录一个
db file parallel read等待事件。P1= 要读取的文件数量,P2= 要读取的总块数,P3= 这些请求被拆分的次数(通常与P2相关)。 - 操作系统/存储处理: 操作系统接收这个批量 I/O 请求列表。它负责将这些请求调度到底层存储设备(磁盘/SSD/存储阵列)。存储系统会尝试并行处理这些离散的 I/O 请求(性能取决于存储的并发处理能力、队列深度、寻道时间/延迟等)。
- I/O 完成与唤醒: 当所有请求的数据块都从磁盘读取完毕并传输到 Buffer Cache 中后,操作系统通知 Oracle 服务进程。
- 恢复执行: 服务进程被唤醒,从
db file parallel read等待中恢复,获取到所需的数据块,继续执行 SQL 语句(进行逻辑处理、返回结果等)。
典型场景:
- 全表扫描 (Full Table Scans - FTS): 这是最常见的原因之一。虽然
db file scattered read更常与 FTS 关联(读取连续范围的多块),但当表数据非常分散(高水位线下有很多碎片化的空闲空间,或者表经过大量 DML 后没有重组),或者 Buffer Cache 只能容纳部分数据块时,Oracle 在预取 (prefetching) 后续非连续块时,就可能采用parallel read的方式。特别是当优化器认为离散读取更高效时。 - 索引快速全扫描 (Index Fast Fullpython Scan - IFFS): IFFS 按物理存储顺序读取索引段的所有叶子块(类似全表扫描索引)。如果索引段在磁盘上物理存储不连续(碎片化),读取这些离散的叶子块就可能导致
db file parallel read。 - 读取文件头/段头: 数据库需要读取多个数据文件的头部信息(例如在打开数据库、检查点期间),或者需要读取多个段的段头块(特别是 ASSM 表空间中的位图块)时。
- 控制文件读取: 某些需要访问控制文件多个块的操作(虽然
control file等待事件更典型,但有时也可能归入db file parallel read)。 - 数据块预取 (Prefetching): 优化器或 Oracle 内部机制预测到接下来需要访问一些离散的数据块(不在当前连续范围内),并提前发起并行读取。
- 涉及多个索引的查询: 执行计划需要访问多个索引(如
INDEX JOIN,AND-EQUAL),服务进程需要同时从这些不同的索引段中读取离散的数据块(叶子块或分支块)。 - RAC 环境中的全局缓存访问: 虽然主要等待是
gc事件,但当实例需要从磁盘读取块(例如首次访问或强制全库扫描)且该块在本地实例的 Buffer Cache 中没有时,读取磁盘的过程本身就可能触发db file parallel read。
可能的原因(导致该等待成为瓶颈):
- 存储 I/O 性能不足 (最常见):
- 高 I/O 延迟: 磁盘响应时间过长(特别是机械磁盘的寻道和旋转延迟)。SSD 延迟低,但如果队列深度不足或过载,延迟也会上升。
- I/O 吞吐量瓶颈: 存储带宽(MB/s)或 IOPS(每秒 I/O 操作数)达到上限。
- 存储控制器/网络/HBA 卡瓶颈: 存储阵列控制器、SAN 交换机、主机 HBA 卡过载或配置不当。
- 存储争用: 同一存储上运行的其他数据库或应用消耗了大量 I/O 资源。
- 操作系统 I/O 子系统配置问题:
- 文件系统缓存或 I/O 调度器(如
cfq,deadline,noop)配置不当。 - OS 级别的 I/O 队列深度 (
max_sectors_kb,nr_requests,queue_depth) 设置过低,限制了并行处理能力。 - 异步 I/O (
AIO) 未启用或配置不当(Oracle 推荐使用 AIO 来优化并行读)。
- 文件系统缓存或 I/O 调度器(如
- 数据库配置不当:
- db_file_multiblock_read_count 设置过高: 这个参数控制单次 I/O 请求读取的最大连续块数。如果设置得非常高(远大于存储系统能高效处理的单次 I/O 大小),当 Oracle 进行离散读取 (
parallel read) 时,它可能会尝试提交非常大的离散 I/O 请求列表,超过存储的最佳处理能力,反而导致延迟增加。需要根据存储特性(如 SSD 条带大小、RAID 配置)进行合理设置。 - I/O 分布不均衡: 热点数据文件位于慢速磁盘或 I/O javascript繁忙的存储路径上。未使用 ASM 或文件系统条带化,导致单个文件成为瓶颈。
- filesystemio_options 设置不当: 未启用
SETALL或ASYNCH,限制了 Oracle 使用异步和直接 I/O 的能力。
- db_file_multiblock_read_count 设置过高: 这个参数控制单次 I/O 请求读取的最大连续块数。如果设置得非常高(远大于存储系统能高效处理的单次 I/O 大小),当 Oracle 进行离散读取 (
- 数据库负载/设计问题:
- 低效 SQL: 产生大量物理 I/O 的 SQL(全表扫描大表、低效索引使用、笛卡尔积等)是根源。它们触发了大量的
db file parallel read请求。 - 索引碎片化: 导致 IFFS 需要读取大量离散的索引块。
- 表碎片化/高水位线问题: 导致 FTS 需要读取大量离散的表块。
- 频繁访问 ASSM 位图块: 在 DML 繁忙的系统上,对 ASSM 位图块的争用可能导致对这些块的读取成为瓶颈(这些读取常是
parallel read)。 - 检查点过慢: 虽然主要等待是
db file parallel write,但检查点期间也需要读取文件头等信息,可能涉及parallel read。
- 低效 SQL: 产生大量物理 I/O 的 SQL(全表扫描大表、低效索引使用、笛卡尔积等)是根源。它们触发了大量的
- 主机资源瓶颈 (间接):
- CPU 过载导致处理 I/O 中断和 Oracle 进程唤醒延迟。
- 内存不足导致 Buffer Cache 命中率低,增加物理 I/O 需求。
详细排查过程:
排查的核心思路是:定位引发大量 db file parallel read 的 SQL 和对象,分析 I/O 性能,确定是 SQL/设计问题还是存储/配置问题。
确认问题存在:
- AWR/ASH 报告: 这是最重要的起点。查看
Top 5 Timed Foreground Events或Top Wait Events部分,确认db file parallel read是否在 Top 事件中,并且其Total Wait Time (s)和Avg Wait (ms)是否显著高于正常水平。注意% DB time。 - 实时监控: 使用
v$session_wait(当前等待) 或v$active_session_history(近历史) /DBA_HIST_ACTIVE_SESS_HISTORY(历史 ASH) 查看当前或历史会话是否正在经历或经历过长时间的db file parallel read等待。-- 当前等待的会话 SELECT sid, serial#, event, p1, p2, p3, seconds_in_wait, state FROM v$session WHERE event = 'db file parallel read'; -- 最近15分钟内经历该等待的会话 (ASH) SELECT sample_time, session_id, session_serial#, sql_id, event, wait_time_micro, current_obj# FROM v$active_session_history WHERE event = 'db file parallel read' AND sample_time > SYSDATE - 15/1440; -- 15分钟
- AWR/ASH 报告: 这是最重要的起点。查看
定位引发等待的 SQL:
- ASH 报告:
SQL Statistics->SQLs with Top DB Time/SQLs with Top Event Waits。查找在db file parallel read上消耗时间最多的 SQL_ID。 - AWR 报告:
SQL Statistics->SQL ordered by Elapsed Time/SQL ordered by User I/O Wait Time。结合Elapsed Time和User I/O Wait Time高的 SQL。 - 从会话定位 SQL: 使用步骤 1 中查询到的
SID和SERIAL#或SQL_ID:-- 当前 SQL SELECT sql_id, sql_child_number, sql_exec_id, prev_sql_id FROM v$session WHERE sid = &sid AND serial# = &serial#; -- 获取 SQL 文本 SELECT sql_fulltext FROM v$sql WHERE sql_id = '&sql_id';
- ASH 报告:
分析 SQL 执行计划:
- 使用
DBMS_XPLAN(SELECT * FROM TABLE(DBMS_XPLAN.DISPLAY_CURSOR('&sql_id', &child_number));) 或 AWR 报告中的执行计划。 - 重点关注:
- 是否存在 全表扫描 (TABLE Access FULL)?扫描的对象是什么?有多大?
- 是否存在 索引快速全扫描 (INDEX FAST FULL SCAN)?扫描的是哪个索引?
- 是否存在 多个索引访问 (INDEX RANGE SCAN, INDEX UNIQUE SCAN) 然后进行 JOIN 或 CONCATENATION?
- 检查估算的 E-Rows (Estimated Rows) 和实际的
A-Rows(Actual Rows - 如果收集了执行统计) 是否偏差巨大?偏差大可能导致选择了低效的计划。 - 检查 Buffers / Reads 列,了解逻辑读和物理读的总量。
- 使用
定位引发等待的数据库对象:
- 使用 ASH 查询结果中的
CURRENT_OBJ#或P1/P2值(结合v$session_wait的P1=files count,P2=blocks count,但通常不如 ASH 直接)。 - 更常用的是结合找到的 SQL 和执行计划,直接确定被全表扫描或索引快速全扫描的表或索引。
- 查询具体对象:
SELECT owner, object_name, object_type, subobject_name FROM dba_objects WHERE object_id = ¤t_obj#; -- 来自 ASH
- 使用 ASH 查询结果中的
检查 I/O 性能:
- 数据库层面:
- AWR/ASH 报告:
IOStat by Function/Filetype/IOStat by File/Tablespace IO Stats。查看:Av Rd (ms)/Avg Wait Time (ms): 单块读取平均等待时间(db file sequential read)和db file parallel read的平均等待时间。理想情况下(特别是 SSD),应该 < 10ms,最好 < 5ms。机械盘可能 10-20ms 算正常,超过 20ms 通常表示 I/O 慢。Read Total (MB)/Reads: 总的物理读量和 I/O 次数。Read IOPS: 每秒物理读次数。% of Total Read I/O: 哪些文件/表空间是热点。
- 动态性能视图:
-- 文件级 I/O 统计 (自实例启动) SELECT file_id, file_name, phyrds "Physical Reads", phyblkrd "Physical Blocks Read", readtim "Read Time (cs)", -- 厘秒 ROUND(readtim / DECODE(phyrds, 0, 1, phyrds), 3) "Avg Read Time (ms)" FROM v$filestat fs JOIN dba_data_files df ON fs.file# = df.file_id ORDER BY readtim DESC; -- 系统级 I/O 统计 SELECT stat_name, value FROM v$sysstat WHERE stat_name LIKE '%physical read%' OR stat_name LIKE '%read IO requests%';
- AWR/ASH 报告:
- 操作系统层面:
- 使用 OS 工具监控磁盘性能:
- Linux:
iostat -dxm 5(看await,svctm,%util,r/s,rkB/s),vmstat 1,dstat,sar -d - AIX:
iostat -DRl 1,vmstat 1,filemon - Solaris:
iostat -xnz 5,vmstat 1,dtrace
- Linux:
- 关键指标:
- 服务时间 (
svctm,service time): 磁盘处理一个 I/O 请求的时间。SSD 应 < 1ms,机械盘 < 20ms。 - 等待时间 (
await): I/O 请求在 OS 队列中等待时间 + 服务时间。高await通常表示磁盘饱和或慢。await应接近svctm,远高于svctm说明队列长。 - 利用率 (
%util): 磁盘繁忙程度百分比。持续 > 70-80% 通常表示饱和。SSD 可以处理接近 100%,但延迟可能升高。 - IOPS (
r/s): 每秒读操作数。与存储规格对比。 - 吞吐量 (
rkB/s): 每秒读数据量 (KB/s)。与存储带宽对比。 - 队列长度 (
avgqu-sz): 平均队列长度。持续 > 2-3 可能表示饱和。
- 服务时间 (
- 使用 OS 工具监控磁盘性能:
- 存储阵列层面: 使用存储厂商的管理工具监控 LUN/Volume 的性能:延迟、IOPS、吞吐量、缓存命中率、前端/后端端口状态等。
- 数据库层面:
检查数据库配置:
-- 重要 I/O 相关参数 SHOW PARAMETER db_file_multiblock_read_count SHOW PARAMETER filesystemio_options SHOW PARAMETER disk_asynch_io -- (通常 TRUE, 表示尝试使用 AIO) -- 检查数据文件分布 (是否都放在同一慢速盘上?) SELECT tablespace_name, file_name FROM dba_data_files; -- 检查表/索引碎片 (可能需要定期分析) EXEC DBMS_STATS.GATHER_TABLE_STATS('OWNER', 'TABLE_NAME'); -- 检查 ASSM 段位图块访问 (v$segstat 或 AWR 的段统计)区分问题根源:
- 如果
Avg Wait (ms)很高 (e.g., > 20ms) 且 OS/存储监控也显示高延迟: 问题很可能是存储 I/O 性能不足或配置不当(OS I/O 参数、db_file_multiblock_read_count过大)。需要优化存储或调整配置。 - 如果
Avg Wait (ms)在可接受范围 (e.g., < 10ms),但等待事件的Total Wait Time (s)很高: 问题根源是应用产生了过多的物理 I/O 请求(低效 SQL、缺乏索引、全扫大表)。需要优化 SQL 和数据库设计。 - 如果
db file parallel read的等待次数 (Waits) 和等待时间 (Total Wait Time) 很高,但Avg Wait (ms)很低: 表明虽然每次并行读很快,但数据库不得不发起极其大量的并行读操作。这通常指向极其低效的 SQL 或严重碎片化的对象,导致 Oracle 需要读取海量离散块。
- 如果
优化建议:
- 优化 SQL (最根本):
- 重写低效 SQL,避免不必要的全表扫描。
- 添加合适的索引,让查询能走索引范围扫描或唯一扫描。
- 优化连接条件和连接顺序。
- 考虑使用物化视图或查询重写。
- 确保统计信息准确。
- 优化数据库设计:
- 对大表进行分区(Partitioning),减少每次需要扫描的数据量。
- 定期重组碎片化的表和索引 (
ALTER TABLE ... MOVE,ALTER INDEX ... REBUILD),特别是频繁 DML 的表。考虑使用SHRINK jsSPACE。 - 评估使用 IOT(索引组织表)或聚簇表是否合适。
- 考虑对大表启用表压缩。
- 调整 PCTFREE/PCTUSED 以减少行迁移和碎片。
- 优化存储配置:
- 升级硬件: 使用更快的存储介质(如 SSD/NVMe)。
- 优化存储配置: 确保 RAID 级别合适(如 RAID 10 for performance),条带化(
striping)配置得当,LUN 分布均匀,避免热点。 - 使用 ASM: Oracle ASM 能自动进行条带化和负载均衡,通常比传统文件系统管理更优。
- 增加存储带宽: 更多/更快的 HBA 卡,升级 SAN 交换机/链路。
- 调整存储缓存策略: 确保读缓存策略有效(但需注意写缓存的安全性)。
- 优化 OS 配置:
- 确保启用了异步 I/O (AIO) 并且工作正常(
filesystemio_options=SETALL或ASYNCH)。 - 调整 OS I/O 调度器(如 Linux 用
deadline或noopfor SSD)和队列深度参数 (queue_depth,nr_requests)。 - 确保文件系统(如果使用)合理对齐(
pandroidartition alignment)。
- 确保启用了异步 I/O (AIO) 并且工作正常(
- 优化数据库配置:
- 谨慎调整
db_file_multiblock_read_count: 不要盲目设大。参考存储的最佳 I/O 大小(如 SSD 的条带大小/RAID 条带大小)进行设置。通常 128 是一个较高的上限,很多场景下 32 或 64 可能更优。测试是关键。ALTER SYSTEM SET db_file_multiblock_read_count=64 SCOPE=SPFILE/BOTH; - 增加 Buwww.devze.comffer Cache (
db_cache_size): 减少物理 I/O 需求(但治标不治本,仍需优化 SQL)。 - 使用多DBWR进程: 如果写是瓶颈(间接影响读),可以增加
db_writer_processes。 - 优化检查点: 调整
fast_start_mttr_target或相关隐含参数(需谨慎),避免过于频繁或过长的检查点。 - 分散 I/O: 将热点数据文件移动到不同的物理磁盘或存储控制器上。
- 谨慎调整
总结:
db file parallel read 是 Oracle 优化离散块读取性能的一种机制。它本身不是错误,而是数据库工作的体现。当它成为系统的主要瓶颈等待事件时,表示系统在执行大量离散物理读操作,并且/或者这些操作的延迟较高。
排查的核心是:
- 找到源头 SQL 和对象。
- 分析 I/O 性能(数据库报告 + OS/存储监控),确定延迟是否正常。
- 区分是“读得太慢”(存储问题/配置问题)还是“读得太多”(SQL/设计问题)。
根据分析结果,采取针对性的优化措施,优先优化 SQL 和数据库设计,其次是存储和配置调整。
到此这篇关于Oracle数据库面试宝典之db file parallel read等待事件处理过程的文章就介绍到这了,更多相关Oracle db file parallel read等待事件处理内容请搜索编程客栈(www.devze.com)以前的文章或继续浏览下面的相关文章希望大家以后多多支持编程客栈(www.devze.com)!
加载中,请稍侯......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