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则的下一句是什么呢??
下一句是孟子曰:“待文王而后兴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语出《孟子·尽心上·忘势》:“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后人习惯先“达”而后“穷”并改“兼善”为“兼济”,尚不失孟子原义。但编者认为:一个人如果真心想要“善其身”与“济天下”,那还是改成《孟子》原来说的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好。
【释义】崇尚德,爱好义,就能悠然自得无所求。所以士人穷困时不失掉义,得志时不背离道。穷困时不失掉义,所以士人能保持自己的操守;得志时不背离道,所以不会使百姓失望。古代的人,得志时,施给人民恩泽;不得志时,修养品德立身在世。穷困时,独自保持自己的善性,得志时还要使天下的人保持善性。
我才不是弱0呢 2021-07-28 04:54
达则兼善天下。
出处:《孟子·尽心上》
原文:孟子谓宋勾践曰:“子好游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
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
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翻译:孟子对宋勾践说:“你喜欢游说吗?我告诉你游说(的态度)。人家理解,我悠然自得无所求;人家不理解,我也悠然自得无所求。”宋勾践问道:“怎样就能做到悠然自得无所求呢?”孟子说:“崇尚德,爱好义,就能悠然自得无所求。所以士人穷困时不失掉义,得志时不背离道。穷困时不失掉义,所以士人能保持自己的操守;得志时不背离道,所以不会使百姓失望。古代的人,得志时,施给人民恩泽;不得志时,修养品德立身在世。穷困时,独自保持自己的善性,得志时还要使天下的人保持善性。”
&n开发者_如何学编程bsp;
作者: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人(也就是现在的山东邹县东南人),距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孟子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 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被称为"亚圣"。
袁浩家 2021-07-28 04:57
变则通
1、出处: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系辞下》
2、与该句话相关的成语故事:
远古时期,伏羲氏做国王,他根据天空星罗棋布的星象发明了八卦,利用八卦的原理发明了渔网,让人们可以捕到更多的鱼。后来神农氏当国王,他根据八卦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原理,发明木犁,开垦大量的土地。
3、“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译义:
是说事物发展到尽头就应该改变,改变了就能通达,近而能持久。但现在我们常说的“穷则思变”意思多指贫穷了就想着改变,改变了就能走向富裕。
4、现代与古代的理解:
现代人与古代人的理解上之所以有些出入,问题出在“穷”这个中国方块字上。我们从字形上看,仓颉在造这个字时,是说一个人被困在洞穴之下,正在弯着身体用力挣脱,所以繁体字里,“穷”字是穴字下面,左边一个身体的“身”字,右边是一个弓形的“弓”字。“穷”字的本义是指处于困境中,到了穷尽、完结程度的意思。
在一些成语中,我们曾经可以看到这个本意,例如穷途末路,穷凶极恶,穷开发者_运维技巧追不舍里的穷,都是这个本义。穷途末路,是指没有路可以走,路途到尽头了;穷凶极恶,常形象敌人或凶手被逼到绝路上,狗急跳墙,要采用一些凶恶的办法来对付对手了;穷追不舍,则是说绝不放弃,要追到没有路为止。这里的三个“穷”,没有一个是指没钱了,“人很穷”的意思。
但是,到了现代,因为贫富不均的现象越来越明显,贫穷落后的现象也普遍存在,这个“穷”字更多时候成了与“富”相对应的反义词,被大家记住了。所以才有了,一旦说到“穷则思变”,就是穷人没有钱,想翻身致富的意思了。
Shiyuheng 开发者_如何学运维 2021-07-28 05:02
这句话的意思是:穷,多指身处逆境,穷困潦倒,人生不得志。善其身,即为使其身善,也就是使自己在道德修养方面更高尚,所谓修身养性,如此而已。 “穷则独善其身”就是指,如果人身处逆境不得志,就要锐意进取,更多地注重自身品德、能力的提高。
后半句是: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引自孟子的《尽心章句上》,原来说的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后人改“兼善”为“兼济”,且不失孟子原义。就是说, 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显达之时就要造福天下百姓。
《尽心章句上》选自《孟子》。创作于战国时代。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人(也就是现在的山东邹县东南人),距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孟子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 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被称为"亚圣"。
原文:孟子谓宋勾践曰:"子好游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 人不知,亦嚣嚣。"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土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译文:孟子对宋勾践说:"你喜欢游说各国的君主吗?我告诉你游说的态度:别人理解也安详自得;别人不理解也安详自得。"宋勾践问:"怎样才能做到安详自得呢?"孟子说:"尊崇道德,喜爱仁义,就可以安详自得了。所以士人穷困时不失去仁义;显达时不背离道德。穷困时不失去仁义,所 以安详自得;显达时不背离道德,所以老百姓不失望。古代的人,得时恩惠施于百姓;不得志时修养自身以显现于世。穷困时独善其身,显达时兼善天下。"
本文鉴赏:穷达都是身外事,只有道义都是根本。所以能穷不失义,达不离道。至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则与孔子所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一样,进可以攻,退可以守,成为两千多年来 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座右铭,成为最强有力的心理武器,既对他人,也对这个世界,更对自身。当你穷困不得志时,它以"独善其身"的清高抚慰着你那一颗失落的心;当你飞黄腾达有时机时,它又以"兼善天下"的豪情为你心安理得地做官提供着坚实的心理基础。因此,无论你穷与达,它都是一剂绝对见效的心理良药,是知识分子战无不胜的思想武器与法宝。
135****0328 2021-07-28 05:04 开发者_开发百科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出自《周易-系辞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埃比孔是苏洵 开发者_JS百科 2021-07-28 05:07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语出《孟子》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周游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深受稷下道家的影响。《孟子》有七篇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2]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