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者

杜绝滥用,多地下线违规人脸识别系统?

上个月,一个男人戴着头盔看房间的短片在网上流传。视频字幕显示,为了保护个人信息,只能戴头盔去看房间。暂时,保护个人信息的话题引起了网民的广泛讨论。

这也引起了地方政府部门的重视。仅仅几天,天津、南京、杭州就出台了政策,禁止非法收集脸部信息,禁止强制脸部识别。另外,对于一些App超范围收集、强制收集用户个人信息的行为,特别是强制人脸识别功能,网络通信有动向。保护个人信息,保护我们的脸,国家在行动。

对于面部识别技术被滥用的问题,包括天津、南京、杭州在内的面部识别技术被滥用的问题,

12月开发者_JAVA百科1日,《天津市社会信用条例》决定通过,从2021年1月1日开始实施。

《条例》第16条规定,市场信用信息提供公司收集自然人信息时,必须经本人同意约定用途,除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外。市场信用信息提供公司不得采集自然人的宗教信仰、血型、疾病和病史、生物识别信息、法律、行政法规禁止采集的其他个人信息。

据此,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商会等被禁止采集面部、指纹、声音等生物识别信息。

戴着头盔访问大楼,南京市率先向大楼的脸部识别系统伸出手。前几天,南京市住房保障和房地产局紧急通知要求大楼销售处未经他人同意,不得拍摄访问者的脸部信息。

与此同时,开发人员表示,继南京之后,徐州市住宅和城乡建设局也向一部分新建大楼和继续销售大楼项目发出口头通知,要求大楼销售处不得使用脸部识别系统。

随着智能社区建设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住宅区开始设置脸部识别门,赞扬人的脸部识别使住宅区的安全管理变得容易,拍砖的人认为擅自收集个人信息程序是违法的,甚至担心数据信息的泄带来不好的结果。

10月申请审议的《杭州市物业管理条例(修订草案)》规定,物业服务人员不得强制使用指纹、脸部识别等生物信息。

资料显示,除杭州市修订草案外,安徽省、兰州市、北京市等地的《物业管理条例》也就业主个人信息保护作出了明确规定。但是,这些条例没有明确提及指纹、脸部数据等生物信息,也没有强制收集问题。修订草案合格后,《杭州市物业管理条例》将成为国内首个规范住宅区面部识别的正式立法。

手机APP也是滥用人脸识别技术的网络通信

智能时代,手机App已经成为网民日常使用最频繁、使用最长的软件,同时APP超范围收集、强制收集用户个人信息的行为

针对这种现象,国家网络通信出手了!

1日,国家网络通信发表了《常见类型的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App)所需的个人信息范围(征求意见稿)》,其中明确规定了地图导航、网络预约、即时通信等38种常见类型的App所需的个人信息范围。

所需个人信息是指保障App基本功能正常运行所需的个人信息,缺乏该信息App无法提供基本功能服务。其中,没有关于人脸识别、指纹识别等生物信息的内容。

另外,这个征求意见稿还很清楚,只要用户同意收集必要的个人信息,App就不能拒绝用户的设置和使用。

相关法律法规相继出台严惩违法行为

识别信息在内的个人信息保护问题?从立法的角度来看,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无疑是最有效的手段。近年来,中国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的步伐,逐渐加快。

2020年10月1日实施的《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包括人脸识别信息在内的个人信息列入个人敏感信息,明确了个人信息的收集行为。

2021年1月1日实施的《民法典》也明确了自然人的姓名、生物识别信息等属于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将收集行为列为处理个人信息的一种,收集行为应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不得过度处理,一是征得自然人或监护人的同意,二是公开处理信息的规则,三是明确处理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

今年10月首次登场的《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规定了个人在个人信息处理活动中的权利,即个人对个人信息的处理有知情权、决定权,有权限制或拒绝他人处理个人信息。

此外,《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还规定了侵犯个人信息权益的违法行为如何处罚:侵犯个人信息权益的违法行为,情节严重,没收违法收入,处5000万元以下或上年度销售额5%以下的罚款,5%以上

但参与《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起草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所长周汉华认为,5%的惩罚标准非常高,但具体能否实施取决于政策能否落地。

技术发展趋势浩浩荡荡的

但是,个人信息的收集使用

也需要边界

脸部识别技术是将双刃剑

用于正确的道路,使违法者无处不在

但是滥用的话也会成为别有用心的人的共犯

希望完善和执行相关法律

技术真正受益于大众

0

上一篇:

下一篇:

精彩评论

暂无评论...
验证码 换一张
取 消

最新问答

问答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