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为谈死实为论生 大学生死亡教育课体验殡葬全过程?
10后儿童谈死亡教育视频屏幕截图
10后儿童谈死亡教育视频屏幕截图
最近,10后儿童谈死亡教育上成为话题。录像一方面受到网民对孩子们表现力的赞赏,另一方面也引起了大众对死亡教育的讨论。根据记者的搜索,近年来,北京大学、山东大学、广州大学等一些大学开设了死亡教育相关课程,除理论知识教授外,写遗书、立遗书、参观殡仪馆等课外实践形式也逐渐参加了教育。
开设死亡文化与生死教育的山东大学基础医学院医学心理学与伦理学系副教授王云岭表示,该课程使学生对死亡、事业、社会有更深的认识和思考,制定了更合理的人生计划,制定了谈论死亡,实际上是论生。
课程
内容包括写遗嘱、参观殡仪馆
去年11月,山东大学数十名学生前往济南市莲花山殡仪馆,参观了包括遗体告别、火化、开发者_Python百科骨灰存放在内的殡仪流程。
带队老师王云岭告诉记者,2006年开设了死亡文化和生死教育课程,以缓和医学生对解剖课的恐惧为目的。截至2014年,该课程已制作成为慕课等学习平台正式上线的视频,成为首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之一。
我应该离死还有一段距离,但是听了老师的讲课,我会更加珍惜生命为了克服对死亡的恐惧,我会选择这门课,但是课后的收获比预想的要多得多。很多学生在慕课交流区留下这样一句话。
早在2000年,广州大学就开设了中国大陆地区首个死亡教育课程生死学。除了生与死的本质概念,包括器官移植、临终关怀、自杀等话题也被纳入课程中。2009年,根据9年的教育经验,设立该课程的胡宜安教授编辑了大陆地区唯一的生死学教材《现代生死学指导论》,成为许多高中开展生死学课程的教材之一。
北京大学2017年开设了死亡社会学思考,老师陆杰华教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西方死亡社会学一共关注死亡、临终、死亡三个问题,基本上复盖了人在生命周期中与死亡的关系。
另外,协和医学院、广东药学院等一些高中近年来也陆续开设了类似的课程,写遗书、立遗书、写墓志铭、复写生命卷轴、参观墓地殡仪馆、在安宁治疗病房做义工等生命教育的形式也进入了教育实践。
课程
学生选择生死教育课抽奖
王云岭的死亡教育课在学校很受欢迎,一个班120个名额,抽奖才能选择。因为学生选课的声音很高,去年他又增加了班级。以公开课的形式在三个高中课程平台上上的这门课,每学期的应聘人数总计超过2万人。
而胡宜安的生死学被选为2018年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也被同学们称为网红课。
带学生参观八宝山革命墓地、安宁病房等,每学期授课人数尽量控制在70人左右。陆杰华说,由于内容特殊,上课时学生们可能会聚集精神。作为考试课,其效果评价主要由读书报告和项目文本设计完成。有些同学在课堂上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讲述了他们面临的死亡问题。其实很难通过一学期课程改变已有的生死观念。”陆杰华说,课程会从社会学角度讲解死亡的不平等、人濒死时社会关系的变动等,也会为学生讲解从抑郁到自杀的过程以及如何调节等问题。
由于大陆地区死亡课程少,陆杰华告诉记者,预备课程基本上是海外相关教材。课程以主题形式开展,邀请相关专家讲座,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选择这门课程,他们在设计项目时也从各个领域寻找主题,如法学院的学生会讨论安乐死亡的法律制度环境等。
问题
理论多实践少,开展不够规范
王云岭介绍,目前死亡教育课程存在理论过多、实践体验过少的问题。理性认识可能被束缚的高阁,要形成更深刻的体验,必须从感性上认识。”王云岭说,受体制和课时等方面的限制,目前课外实践只进行了参观殡仪馆的活动,由学生们自愿报名。
陆军军医大学护理学院教授罗羽在去年发表的论文《国内外死亡教育发展现状分析与展望》中指出,目前中国大陆开设死亡教育课程的大学不足20所,作为新兴学科,死亡教育课程在中国大陆的开展也不足以全面规范。
针对国内死亡教育现状,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主任医生顾晋认为,与欧美、日本等国家成熟系统的死亡教育相比,中国的死亡教育理论和实践仍处于初级探索阶段,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模式有待进一步提高。
■释疑
2017年,上海市一所医学院校就死亡教育需求对1485名医学生进行了调查,发现接触临终患者、经历他人死亡事件和参加葬礼的经验越多,对死亡教育的需求程度越高。迄今为止,媒体对广州大学选择死亡教育课程的学生进行了调查,发现选择死亡教育的学生中,有自杀的想法和过失家庭经验的人很多。
王云岭介绍,需要通过正面的死亡教育,告诉学生每一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个人都能体验到生命的美好。
2儿童接触死亡并不可怕。生活中不可避免的时候监护人也要起到引导的作用。悲观的感情是否会影响心理健康也是网民的疑问。
关于这个问题,王云岭告诉记者,学术界早就有了定论,死亡教育不应该有年龄界限,但死亡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因年龄而异。从国外的经验来看,幼儿园进行死亡教育的效果非常好。王云岭说,死亡教育不是盲目的死亡宣传,对孩子的教育可以使用具有比喻暗示意义的材料。例如,叶子掉了祖父变成了幽灵等优秀的图书图画书作为工具,不是直接去殡仪馆看遗体,而是孩子无法区分现实和想象。
3死亡教育不是美化死亡
死亡教育的目的不是美化死亡,而是教人如何死亡,而是教人珍惜生命。面对这个疑问,王云岭说:课程是以生死学为方向的生命教育。
王云岭表示,要客观地认识死亡,认识到生命的停止就像生命的诞生一样,是自然事件。这唤起了人们的死亡意识,认识到死亡是生命的必要组成部分。
但普通人理解的死往往是指他人的死亡,而不是自己的死亡,即使发生,也是遥远的未来。王云岭说,事实,每个人的死亡都无法控制,死亡不是患者和老年人的专利。
王云岭表示,推广死亡教育更大的意义是让学生对死亡、事业、社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制定更合理的人生计划。
■声音
优死也是权利
今年两会上,顾晋提出全国人民开展死亡教育。他认为,死亡教育是培养和提高人们应对和处理死亡事件的能力,中国的死亡教育处于探索初期,需要以尊重生命理念开展死亡教育。优生是权利,优死也是权利。顾晋说,中国平均每分钟有7人被诊断为癌症,4人死于癌症。临终三个月过度治疗,患者受苦,最终人财两空。为了避免悲剧的重演,通过死亡教育,为肿瘤末期患者提供更多的人文关怀、心理护理等服务,有助于确立科学正确的生死观。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