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不得”能否根治“唯论文”痼疾?
长期以来,唯一的论文是高中评价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慢性病。最近,教育部发表了《高中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唯一论文不良指导的几点意见》,明确提出了十不可,旨在打破唯一论文的不良指导。
十不得甫一发表,就引起了高中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科学研究者的关注。“十不得”能否真正根治“唯论文”痼疾?本报记者邀请青年教师、研究生与专家学者展开对话。
建立论文质量中长期评价机制
文件:不得简单判断出版物、头衔、荣誉、资历等论文质量,防止出版评价出版评价人评价。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范丹问:长期以来,我们在学术研究过程中经常遇到出版评论等混乱。为什么?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吴合文:迄今为止,许多大学根据各种科学论文索引,进一步将论文分为三六九等,作为业绩报酬、职务晋升、资源分配等重要标准。当然,进入引文索引的期刊论文总体上优于其他期刊论文。但是,科学引文索引作为评价工具使用的话,评价结果会给发表者带来丰富的物质利益,会产生混乱。
在执行《意见》过程中要注意一些问题。首先要建立论文质量的中长期评价机制,让学者在更平静的环境中开展有实际学术和社会价值的研究。其次,必须打破期刊垄断和期刊评价垄断。再次,要将学术评价权更多地赋予学术共同体,完善同行评价制度。
国际期刊的使用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
文件:不要过于依赖国际数据和期刊,防止国际期刊论文至上。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贾浩提问:在论文写作中,我们经常使用国际数据和期刊,使用中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北京航空宇宙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胡象明:就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而言,鼓励学者在国际刊物上发表学术成果,促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与国际同行的学术交流,有利于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
但与自然科学研究相比,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相关研究与我国主流价值观、国情和国家利益有关,一些相关国际刊物对我国有意识形态偏见,希望发表与我国主流价值观和国家利益相左的文章。因此,在哲学社会科学评价方面,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坚持质量第一的评价原则,不分国际国内期刊,真正根据质量评价其学术水平。正确理解哲学社会科理解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国际化
文件:为了追求国际发表,不能故意使中国丑化,损害国家主权的安全发展利益。
清华大学助理研究员朱药颖提问:目前,一些国际期刊喜欢发表矮化丑化中国的研究结果,我们应该怎么看?
吴合文:目前,国际上确实有少数期刊、媒体故意出版低丑化中国的研究结果,在少数国内学者心中产生了负面声音好发表的心情。贫穷、落后、制度不完善、机制不健全等关键词成为国际刊物的中国学术标签。这一方面不符合中国的实际,另一方面丑化了中国的形象,是故意的。
第一,在执行该政策时,要正确理解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国际化。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必须在国际上发出自己的声音。必须用科学严格的方法系统地传播中国的成功经验。第二,区分有意识的矮化丑化中国和理性提出两个立场。为此制定哲学社会科学涉外发布的相关制度,为学者在国际刊物发布提供标准和依据。
摆脱论文评价指标唯客观化
文件:SSCI、CSSCI等论文收录数、引用率和影响因素等指标不得与资源分配、物质奖励、业绩工资等简单联系,防止高额奖励论文。
中国矿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后赵昊问:为什么这样的评价机制不能长期消除?如何改变现状?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主任柯政:意见提出的现象确实很普遍。对于这种做法的弊端,有些管理者不是不知道,而是觉得必须这样做。在学术研究领域,学术评价唯一客观化的心情还存在很大的面积,希望用比较客观的指标评价成果,其意图是避免争论。短期怕麻烦的压力超过了长期伤害学术的担心,唯一的论文越来越积累。
本次意见的发表,以破推进立为目的,大破以大立为目的,也是问题解决的想法。然而,最终的解决方案是找到另一个不同于唯一的论文,但也符合客观要求的指标。同时,我们应该打破唯一的客观期望,承担各种预期和预期之外的压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估值改革。
高中教师多样化发展
文件:SSCI、CSSCI等论文收录数不得作为领导岗位选拔、人才计划申报审查的唯一指标。
范丹问:现在在高中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教师和学生都把论文的发表视为重要的事情,这种倾向是怎样逆转的呢?
北京林业大学法学系副教授杨帆:近年来,课题和论文压在许多高中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头上的两座山上。以论文为指标,本无厚非,但片面强调论文,只看发表的刊物,不看文章质量,违反学术发展规律。在这种考评机制的激励下,直接导致了高校教师行为上把大量的精力投放在论文的炮制和发表上,而无视乃至忽略了论文的学术性、思想性和创新性。
高中和科研机构,必须对教师和科研人员进行业绩评价、职务评价等。公平进行业绩评价和职务评价,以标准客观、易度为前提。文章的数量和刊物水平等形式要素,与论文的学术性和思想性等内容要素相比,更加客观,因此被很多高中作为评价的主要标准。教育部要制定综合评价标准,尽量让高中教师多样化发展,不要挤在狭窄的道路上。
重视科研成果的实际价值和社会贡献
文件:不得将SSCI、CSSCI等论文收录数作为教师招聘、职务评价、人才引进的前提条件和直接依据。
贾浩提问:将论文收录数作为教师招聘、职务评价、人才引进的前提条件和直接依据,如何伤害学术生态?
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院副研究员陈波:目前,一些大学在引进人才时,设定明确的论文指标,同时在签订劳务合同时,也有将论文数等指标纳入审查范围的方法。这种方法近年来,中国学者论文总数增长迅速,但少数领域的论文质量不高,伪造严重等问题也出现了。
因此,意见的发表,打破论文唯一的僵化评价体系,重视科研成果的实际价值和社会贡献。但是,要在短期内改变这种结构,面临很多挑战,如何处理论文作为指标具有量化性强的特征,与其他评价指标难以量化,主观性强的关系,有效避免在招聘和职务选拔过程中的租赁行为,需要找到更科学有效的方法。但是,意见发表后,大学开始构筑新的审查体系,在学术研究指导、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关注学位论文本身的水平和质量
文件:不得将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作为学位授予的唯一标准。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徐鑫悦提问:学位授予与论文发表脱钩,给我们读研究所带来什么变化?
陈波:以发表论文为学位的前提,是许多大学博士和硕士毕业的基本要求。这导致一些高校教师将论文审查压力转嫁给学生,引起了许多师生矛盾。实际上,大多数国家并不要求将发表论文作为学位授予的依据,而是更关注学位论文本身的水平和质量。因此,未来要提高学位论文查重的严格性,把学位论文作为学位授予的主要依据。
从对人的评价到对成果的评价
文件:不得将学历、职务等作为教育系统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的限制条件。
赵洋问:青年学者、研究生等组发表论文确实很难。如何执行这项政策,为这个组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
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馀庆:一些学术期刊将学历、职务等作为论文发表的限制条件,主要表现为某些期刊有无文歧视性的规定,拒绝研究生或青年学者作为独立作者或第一作者,某些期刊明确要求博士生必须挂上领导人的名字才能发表,要求改变作者的顺序,在领导人或着名学者排名前,发表机构、身份固化色彩浓厚,许多期刊优先发表着名大学、着名学者的研究成果
解决这些问题,要让学术评价从目前对人的评价趋势转移到对成果本身的评价,通过加强同行评价、学术共同体建设等途径,简化作者介绍等具体做法,使学术内在逻辑在期刊选择稿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明确学术权力介入评价的限度和边界
文件:不得多头评价、重复评价,严格控制论文评价活动的数量和频率。
徐鑫悦提问:如何才能真正控制涉及论文的评价活动数量和频次?
余庆:“多头评价、重复评价”表现在,一方面管理机构出于便利原则,要求科研人员反复准备成果材料,满足自身简化评价程序要求;另一方面,科研人员出于现实考量,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评价方式,如一些高校对SSCI期刊论文奖励数倍于CSSCI开发者_JS百科,部分科研人员自愿进行重复评价,并从中获利,造成科研成果发表偏离学术逻辑,学术评价成为学术研究指挥棒。
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学术权力介入学术评价的限度和界限,限制学术权力的手进行的学术评价,同时进一步完善评价方法系统,堵塞系统的脆弱性,取得成果评价的话原则高等,统一成果评价和科学研究者的评价。
提倡多维度论文质量评价
文件:不得盲目采用、引用和宣传各机构发表的排名,但过度依赖以论文发表情况为主要衡量指标的排名性评价。
徐鑫悦提问:如何看待市场上的各种排名?
聊城大学文学院教授卢军:各种排行榜,作为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学术成果质量评价的受欢迎指标,有方便合理的一面,也有很多问题。一些排行榜是许多高中制定高级科研报酬和人才计划评价的重要参考之一,许多科研人员将期刊等级排行榜视为发表论文的风向标,发生了学风浮躁等问题。
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必须进行多维度的论文质量评价,多出评价结果,综合考虑。倡导代表作评价制度,将论文的原创性、前沿性、突破性作为评价研究人员科研能力的重要依据。更重要的是加强分类特色评价,根据不同学科分别设置论文评价指标体系,考虑论文对所在单位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的作用。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