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防高考招录陷阱 以免上当受骗造成损失?
高考成绩公布后,考生和家长最关心的就是择校和填报志愿,各种涉及高层次招聘的舞弊行为也进入了高发期。虽然每年都有各种高考骗局被曝光,但从法院的审判实践来看,仍有高考学生及其家长被犯罪分子所困。北京高考将于8月6日至30日举行,教育、公安部门近日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警惕高考陷阱,避免上当受骗造成损失。
1.常规合作办学有办法直接进。
谢某开办的教育培训机构曾与某邮电大学某学院合作举办培训班,学生可进入校园参加课程。谢某以帮他招生的名义请牟星帮忙招生,返利5000元。牟星看到这一点,有很大的商机。他向外界谎称自己是开发者_Python百科邮电大学副校长助理,可以帮助高考学生获得正规教育和学位。当时的高考成绩并不理想,母亲通过朋友了解到邢有人脉,于是给了他30万元的受益费。后来,小白确实收到了邮电大学一所学院的录取通知书,但在学习期间,他发现自己与众不同。他上课无人看管,多带带参加考试。小白的母亲向牟星询问此事,对方以是过渡期等为由搪塞。四年后,毕业的小白没有拿到毕业证,发现自己的学校身份不是邮电大学,才意识到自己被骗了。邢落网后,才知道像他这样被骗的还有7个人,被骗金额高达220万元。邢最终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6个月。
法官的解释。
103010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同时,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对数额较大和数额巨大作了具体区分,判决标准分别为一万元以上、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上。高考诈骗案件中,犯罪数额通常极其巨大,起点相对较高。
现实中,一些培训机构和高校下属机构通过借用教学场地、收听学校课程等方式形成便捷门槛。他们打着与高校合作办学的幌子,故意进行夸大和虚假宣传,声称毕业后会颁发同等学历证书和文凭,给受害者以虚假录取的假象。这些都是诈骗的辅助行为,都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获取钱财。
第二,套路只要花钱就可以补充。
迟浩田在一次晚宴上遇到了李,后者谎称自己是教育部部长,后来被借调到国务院担任秘书。会上,迟谈到了自己孩子的高考。李说他在中国政法大学有熟人,并亲自打电话给一个叫的人处理此事。李说他需要40万元来解除关系,并说他不能得到全额退款。迟浩田很快给了李40万元现金。直到9月初,孩子才收到中国政法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当池询问李时,对方仍然表示可以,此事正在通过教育部协调。后来,当奇穆打电话来时
从各种高考诈骗案件来看,犯罪分子通常谎称上级机关工作人员骗钱是为了获得被害人对其办事能力的信任,同时构成诈骗罪和诈骗罪。然而,诈骗罪和诈骗罪的最高法定刑只有十年。如果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骗取的钱财数额特别巨大,则应当按照选择一项重罪的原则,以诈骗罪论处,以体现罪刑相适应。
法官提示,绝大多数高考诈骗犯会捏造身份或夸大能力,将自己或中间人包装成有能力的人。一般情况下,他们不会披露自己在单位的具体职位或披露自己无法核实的职位,并利用受托人与受托人或中间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进行欺诈。受害者和犯罪分子经常在聚餐、酒桌上或偶然相识,不排除犯罪分子合作欺骗受害者。
此外,从往年来看,还经常出现内部招聘特殊指标等骗局。犯罪分子谎称某大学名额没有全部填满,通过花钱,考生可以获得特殊指标或补足名额。事实上,高考招生制度有着严格统一的国家认证加密制度和监督机制。所谓花钱考个好大学,好专业,或者分数不够考上大学,都是骗人的把戏。考生和家长要从正规渠道了解和确认招生考试的政策和信息,认真筛选来源不明的通知,不要轻信,发现被骗及时报警。
三个常规密码泄露自愿被篡改。
邓负责帮助广西一所职业学院招生。当魏要求他填写志愿时,邓多次向魏推荐这所大学,并发送了一个注册系统的链接。虽然魏在系统链接上填写了自己的姓名、身份证号等信息,但最终填写的志愿者中并没有这所学院。为了提高成绩,邓用身份证号的生日信息猜测密码,猜到了魏的密码,擅自修改志愿,将志愿锁进了广西某职业学院。收到职业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后,魏怀疑自己的密码被泄露和篡改。经过调查,邓以类似的方式篡改了包括魏在内的11名候选人的意愿。最终,邓以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二个月。
法官的解释。
篡改他人高考志愿,由于刑法没有对这种行为多带带作出处罚条款,符合刑事定罪标准,往往按照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侵犯公民通信自由罪三种可能的罪名定罪处罚。轻的还将按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相关规定对肇事者给予行政处罚。
该行为本质上是对考生受教育权的侵犯。明年将实施的民法典增设了人格权编,未经同意,获取他人账号的密码,篡改其志愿这种私密信息,也是对人格利益的一种侵害,侵犯了考生的人格权。倘若因为其他原因,无法追究施害者的刑事责任,对于受害者,也可考虑从民事诉讼的角度寻求救济。面对网络时代个人信息可能被泄露的风险,考生在填报志愿时,一定要增强个人信息保护和风险防范意识,妥善保管好个人的登录密码,以防被不法分子所利用,并要警惕熟人作案,避免主动将自己的密码透露给别人。
近年来,大数据预测录取概率专家一对一咨询等高考填报志愿服务在考生中走红。一些培训机构、咨询公司、个人等冒用招考机构名义开展高考志愿填报现场咨询、辅导活动,或仿冒官方网站开展网上咨询、辅导,号称专家指导,包准包录,向考生和家长收取高额咨询费、辅导费、大数据平台使用费等,令考生和家长遭受经济损失,更重要的是还可能被误导,丧失正常录取机会。
考生参加志愿填报指导咨询活动一定要认清主办机构。对于社会上各类咨询机构举办的收费性质的志愿填报咨询活动要提高警惕,一些高价收费的APP、网站或咨询机构存在不规范和安全风险等问题。特别提醒广大考生及家长,各地招生考试机构、招生高校举办的现场或网上咨询活动都是免费的,要认准他们的官方网站,高考政策及信息一定要以省级招生考试机构公布的为准,不要相信其他非正规途径了解的信息,避免上当受骗。
仔细分析上述各种招生骗局,虽然手段并不新颖,骗术也未必高明,却能屡屡得逞。究其原因,不过是抓住了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急迫心理。高考是国家选拔人才的重要方式,已经建立起了一整套科学规范、监督有力、公平公正的考试招生体制机制。即使是高校的自主招生也绝非自由招生,有着极其严格的程序和条件,一切都在法治的轨道上有效运行。因此,法官提示广大家长:走正规的招录程序才是最有效的防骗术,同时注意保护个人信息安全,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给孩子和整个家庭带来遗憾和损失。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