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者

让视障人士进入色彩斑斓电影世界 欢迎来到“光明影院“?

“用声音传达色彩,用聆听感知艺术,欢迎来到‘光明影院’。”

过去的5月19日是第29个全国助残日。北京朝阳剧院正在举行一场特殊的公益放映,上面这句话是活动的开场白。这一天,来自全国各地的200多名视障人士欣赏了光明电影院项目组制作的无障碍电影《流浪地球》。在志愿者的解读下,视障朋友进入了一个丰富多彩的电影世界。电影院的灯光打在他们激动的脸上。

“光明影院”是由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系、北京歌华游仙电视网络有限公司、东方嘉应电视电影传媒有限公司联合推出的项目,旨在为视障人士解读经典电影。该团队成立一年来,制作了104部无障碍电影,赠送给全国10个省市的盲人协会,构建了一条凸显人文关怀、传播文化成果的“盲人文化之路”。

“我有了人生中第一张电影票!”

“参与这个项目,我个人的一个感受就是今年北京国际电影节的公益放映,尤其是看到孩子们走进电影院的兴奋感。我还记得,一个孩子说,‘我有一张电影票,在第21排!’说到“光明影院”,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教授秦又一次红了眼眶。

据统计,目前我国有1700多万视障人士,相当于每80个人中就有一个视障人士。帮助视障人士“看电影”对很多人来说是一种难以想象的体验,但“光明影院”项目的师生志愿者们却有着深刻的体会和感受。

4月14日,团队组织160余名来自北京社区和北京盲校的视障人士前往首都电影院(西单店)观看电影《西虹市首富》,这也是光明电影院首次参加北京国际电影节这样的文化活动。中国传媒大学2018级硕士陈红负责观影团从盲校到电影院的往返行程。令她印象深刻的是,有些人一大早就起床了,穿得整整齐齐,很期待。大家在公交车上一路说说笑笑,“就像小时候去春游一样”。陈红觉得:“和我们一样,对他们来说,去电影院看电影是一件很有仪式感的事情。”

为了照顾好这种仪式感,120多名志愿者伤透了心。提前确认场地细节,准备好午餐和材料,时刻注意台阶,下车后形成一堵墙全程护送,进入放映大厅帮忙找座位,考虑对方心理感受,避免可能遭到他人批评.但当大家都静下心来欣赏电影时,又是另一番景象。有的爷爷奶奶偶尔会小声说话,女生和闺蜜经常会交换故事。在有趣的场景中,每个人都会抬头大笑,当他们感到温暖时,一些孩子会紧紧地握住志愿者姐姐的手。

看到这一幕,站在旁边的志愿者们感动得热泪盈眶。“我看到他们每个人都向前倾斜,头微微抬起,那种态度就是努力去理解和感受,好像这会让电影屏幕向他们扑来。”中国传媒大学2018级硕士研究生李说,即使回去整理现场的照片,也会被这些镜头感动。

年内,“光明电影院”在全国范围内举办了10场公益放映,每次都发放“光明电影院”特制电影票。对于很多视障朋友来说,这是他们拿到的第一张电影票,也是他们人生中看过的第一部电影。这不仅仅是一个小小的音符,更是人生的一道光,让他们终于有机会平等地参与文化生活,享受文化成果。

“‘西红柿’都快‘剪’成番茄酱了”

一旦光进来,更大的世界将被打开。

每次看完电影,团队都会制作调查问卷收集反馈。志愿者发现,总有人问下次能不能演武打片、科幻片或动画片,还有人关心4D电影的体验。在5G时代和视听时代,信息鸿沟越来越大。当有人向视障人士展示一张世界的小脸时,他们会对这个世界有更多的渴望。这也鼓励了团队中的“追光者”制作更多更好的无障碍电影。

一部2小时的电影,2万字的稿子,打印出来30多页,写一周,修改一周,至少要进片场录制和后期制作四五次。从选片、写作、审改到录制、剪辑、混音、导出,中国传媒大学2018级硕士研究生李一英花了近一个月的时间制作了无障碍版《西虹市首富》。用她自己的话来说,“‘西红柿’几乎‘切’成番茄酱了”。

无障碍电影是在对话与声音的间隙插入音频旁白,描述画面信息及其背后的情感和意义,帮助视障人士更好地理解电影。如何简洁地描述,准确地传达,剧本的写作至关重要。对于志愿者来说,一部电影看30遍以上,一个镜头看100遍以上并不夸张。写一个5分钟的剪辑可能需要2个小时。于是,暂停和后退成了最常用的按钮,影评成了浏览次数最多的文章,“自己的语言苍白无力”成了他们使用频率最高的情感。

李一英还记得团队在电影里讨论了很久的一捆钱。是半米高的钱,钱只要一捆军火,这么多钱堆着10块砖,还是直接换算成20万元左右?为了让观众更好地理解电影,这样的“细节”数不胜数。

有一次,中国传媒大学2018级博士生王海龙在笔记中写道:我特别希望有一种语言能够克服黑暗的屏障,瞬间给观众带来光明。然而,现在没有这样的语言或技术,所以创造它是我们的使命。现在,他已经成为团队中的高手,总结出了很多经验法宝,比如语言简洁、构建情节、塑造空间感、不长句、不使用同音字等。

103010上映那天,李一英总是很苦恼。当她看到观众随着电影情节一起笑着哭着时,她被深深地感动了,特别感激。“那天我多次听到他们对志愿者说‘谢谢’,但实际上我想感谢他们。谢谢,他们愿意来,谢谢,他们愿意听,让我们做的每一件事都有意义。”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青年。

教师赵希婧、付海钲也是“光明影院”的“光明使者”,他们说,在为视障朋友提供欣赏无障碍电影的过程中,自己也会产生一种快乐和幸福感,这个项目越来越受到社会各方的关注,也让他们更强烈地意识到新时代青年应有的社会责任感。

  “所有人坐在一起体会电影的魅力”

  如今,在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宽敞明亮、设备齐全的混录棚里,一些成员还会想起当年那个闷热狭窄、仅能容纳五六人的简陋录音棚。正是在那个“小黑屋”里,他们体验了盲人的生活,制作了“光明影院”的第一部作品。

  提到“光明影院”的初衷,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教授赵淑萍说:“学校门口的盲道我们天天经过,其实没什么盲人在上面走,利用无障碍电影,我们可以构筑一条文化上的盲道。‘光明影院’的寓意就是帮助视障人士寻找光明、给他们希望。”

  从最初5位发起人到新加入的志愿者要经过严格考核筛选,“光明影院”逐渐形成了专业的团队,也探索出了一整套无障碍电影制作的流程。一年来,团队制作完成104部无障碍电影作品,撰写300余万字讲述稿,服务时长8万余小时,举行10次全国范围的公益放映,向全国19所盲校、68所高校图书馆赠送了无障碍电影作品,共有103名师生志愿者参与无障碍电影讲解,1300余人次参与视障人士观影志愿服务。

  与此同时,“光明影院”也走出了一条“盲校——图书馆——社区——院线”的公益推广之路,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未来开发者_如何学Python,“光明影院”还将每年制作104部无障碍电影,全年52个星期,这意味着,中国的视障朋友拥有每周欣赏2部电影的机会,达到甚至超过明眼人的平均观影频次。

  放眼全球,无障碍传播已成为世界潮流,体现一个国家和社会的文明程度。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著名导演贾樟柯受“光明影院”项目启发,建议国家为无障碍电影立法、建设无障碍电影标准、减少对于无障碍电影的版权限制、完善电影院的无障碍观影设施,号召社会各界支持无障碍电影,通过丰富残疾人的文化生活,提高社会发展的文明程度。这也是“光明影院”项目的长期目标。

  “其实,我们做的是文化领域的精准扶贫。”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副教授陈欣钢表示,从刚开始的观念突围、技术突围到现在的影响力突围,“光明影院”的发展速度很快,他希望未来所有电影都设置无障碍声道,希望有公益心的电影院加入“光明工程”,希望版权方、制片方从源头开始将视障人士的需求纳入考虑。

  作为“光明影院”的创始人,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学部长高晓虹教授有着更高期待:“我们特别希望‘光明影院’能够改变中国电影的技术标准,以后中国的电影推出时,会有一个声道专门为盲人开设,真正使视障群体融入社会,融入文化和生活,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今年的全国助残日,王海龙在微信朋友圈写道:“相信在未来,所有人都会坐在一起体会电影的魅力。”当视障人群也能无差别地走进影院欣赏电影

0

上一篇:

下一篇:

精彩评论

暂无评论...
验证码 换一张
取 消

最新问答

问答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