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者

著名化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唐有祺逝世?

我国著名化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晶体与结构化学奠基人之一、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中国共产党党员唐有祺先生,因病于2022年11月8日13时34分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逝世,享年103岁。

祺者,吉也

先生于世,诚为家国之幸,时代之吉

谨以此文纪念先生

作为我国著名的化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

唐有祺先生填补了国内结构化学的空白

开拓了化学生物学与分子工程学的疆土

唐先生一生

正是他亲笔写就的

一部中国化学

从艰难生长到蓬勃兴盛的史书

2009年10月10日,北京大学化学学院为唐先生举行90华诞庆祝活动。唐先生在90华诞庆祝活动中

与学结缘,起于幼时

爱国热忱,同样早在胸中

唐有祺先入新式学堂,后进上海中学

教授云集的学校成为科学启蒙的摇篮

1936年在上海中学读高二时在新迁的宿舍中

1931年战火忽起

唐有祺随同济师生在大陆流离

从上海到金华,从柳州到昆明

蜀地佛寺的学堂中

知识的火种不灭,爱国的誓愿不息

1941年随同济大学迁至四川李庄时留影

抗战中,他投身实业,以学问报国

抗战后,他远渡重洋,为报国精进学问

师从名满天下的学术泰斗鲍林

在结构化学研究中不断磨炼精进

在蛋白质晶体学及分子生物学中

跻身国际前列

1942年大学毕业照

1947年在加州理工学院

知识虽无国界,爱国却有赤心

当祖国发出了对游子的呼唤

当朝鲜战争的爆发阻断了归途

唐有祺为回国几次辗转周折

瑞典、英国、法国

为何赴远,即为何归来

唐有祺始终心系华夏、初心不改

1951年回国前夕在美国留影

1952年,唐有祺来到北大开发者_StackOverflow化学系

自此,他的生活和命运与北京大学紧密相连

唐有祺在“分子结构和化学键本质”基础上

开设“结晶化学”课程

这是一门世界范围内从未开设过的课程

唐有祺自行编写讲义

引入X射线晶体学的前沿知识

决意从理论和实验上深入开展物质结构研究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结构化学人才奇缺

唐有祺挑起建设结构化学学科的重担

1955年到中科院应用物理所

筹组结构化学研究工作

将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所

以及中国科学院化学所的力量联合起来

建成了新中国首个X射线结构测定实验室

开启了中国的结构化学研究

培养出新中国第一批结构化学人才

1963年,唐有祺被任命为

北京大学物质结构编制计划任务书的召集人

经过三年努力,物质结构研究基地初具规模

具备了正式承接国家重要研究课题的能力

1964年,唐有祺出版

《统计力学及其在物理化学中的应用》

首次将统计力学介绍到中国化学界

为中国化学的纵深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

1968年,唐有祺整理完成

《对称性原理》上、下两部讲义

被日本高分子学界推荐为重要化学参考书

1973年,唐有祺完成

《化学动力学和反应器原理》一书

首次深入浅出地

介绍宏观动力学与反应器原理的精髓

1988年,《统计力学及其在物理化学中的应用》

获得全国高校优秀教材奖

《北京大学百年化学经典》收录了《对称性原理》

和《统计力学及其在物理化学中的应用》

并再版发行

这些教材在国外也被哈佛、伯克利等

国外著名学府的华语学者奉为经典参考书目

为了确立分子工程学学科

唐有祺撰写了《分子工程学刍议》

和《国家“八五”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建议书》

1992年,“功能体系的分子工程学研究”被国家立项

北京大学作为主持单位

联合多家高校和科研单位

在全国范围内分片建设分子工程学

如今,这一学科已经成为国际研究的热点

1991年,唐先生在复旦大学举行的材料化学报告会上讲分子工程学

1994年北京大学化学系在国际上率先更名为

“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分子工程学成为了

世界化学、材料、生物等学科共同的前沿

1997年9月20日在复旦大学化学系座谈化学学科的现状和动向

为推动中国化学进一步走出去

1984年北京大学物理化学研究所

经唐有祺筹建正式成立

成为中国高校中第一个专门的物理化学研究机构

此后短短几年间,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

获得国家教委科学技术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

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3等奖1项

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

1996年10月23日,时任大阪大学蛋白质研究所所长琦山文夫来北京大学,与北京大学物理化学研究所续签合作协议

此外,唐有祺还整合了

北京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的

结构化学研究力量

于1991年成立

北京分子动态和稳态结构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这是中科院与高等院校联合建立的

第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

培养的科研人才遍布全国各地

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科学的发展

加强学术观点的输出是走向国际化的重要一步

1984年,唐有祺决定创办《物理化学学报》

鼓励研究者扎实推进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

提高总体研究水平

为了让中国的研究工作为国际所重视

他极力主张中国科技人员发表论文

应该引用国内的工作

这一理念在今天已经成为中国科学家的共识

学科自信也逐渐建立起来

为了提升中国的化学学术水平

唐有祺争取到

1993年国际晶体学联合会大会的举办权

这是中国首次举办

规模最大、人数最多、会程最长的国际学术会议

唐有祺奔走呼吁

建议制定支持在国内召开国际性会议的

具体优惠政策和国际交流经费

为中国长期的国际学术交流工作创造更好的条件

使中国学者站上国际讲台

1993年8月21日-27日第16届国际晶体学联合会大会(IUCr)在北京举办,开创了中国举办大规模国际会议的先河。唐有祺作为大会主席在开幕式作报告:“中国的晶体学和晶体学界”。

1993年,时任国家教委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的唐有祺

向国家领导人陈言

提出“尽快造就新一代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与骨干

是一项极其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应当引起重视。”

并两次致信反映科技委专家们

关于“跨世纪人才工程”的具体建议

1993年参加政协会议

在他的推动下

“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实施方案

“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基金试行办法

以及“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基金评审办法

相继实施

开创了中国科学

在教育领域设立优秀年轻人才计划的先河

为国家的学科长久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2020年,唐有祺先生迎来百岁寿辰

为支持北京大学教育事业的发展

鼓励优秀学子刻苦学习

唐有祺先生以他和夫人张丽珠教授的名义

设立“北京大学唐有祺-张丽珠奖学基金”

用于奖励和支持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医学部的优秀学生

2020年7月11日,“北京大学唐有祺-张丽珠奖学基金”正式启动。图为唐有祺先生在北京大学唐有祺-张丽珠奖学基金捐赠协议上签字

唐先生的学生

在结构化学、化学生物学

分子工程学等领域均有所见

先生立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斯人已去,风范长存

先生的音容笑貌,将永存世人心间

唐有祺

唐有祺(1920.7.11-2022.11.8),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届、第八届全国政协常委,九三学社第六、七、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第九届中央参议委员会委员、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顾问,曾任第八届全国政协科技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教育委员会科技委员会主任、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一届理事长、国际晶体学会第十四届执委会副主席、中国晶体学会创会理事长、分子动态与稳态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北京大学物理化学研究所所长、《物理化学学报》期刊创刊主编。

唐有祺先生早年留学美国,于1950年获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校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唐先生怀着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克服重重困难,绕道欧洲回国,参加新中国建设。他自1951年9月开始执教于清华大学化学系,1952年转到北京大学任教。

唐有祺先生一生崇尚科学,以推动中国科学和化学的发展为己任。他开创了我国晶体化学研究,在胰岛素晶体结构测定、氧化物高温超导体等多个重要体系的结构研究中做出了重要贡献;提出了自发单层分散理论,与合作者一起开展长期系统研究,揭示的自发单层分散原理对高效催化剂、吸附剂等功能体系的研制起到重要指导作用;创建了分子工程学学科,推动了我国化学与生物学交叉学科发展;曾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等多项奖励。

唐有祺先生是中国科学和中国化学的卓越领导人之一,为确立化学学科的基础科学定位,促成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的制订和实施,促进国际学术与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在担任国家教委科技委主任期间,他竭力推动我国优秀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引进和培养的机制建设,多次致信国家领导人,提出“尽快造就新一代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与骨干是一项极其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应当引起高度重视”,促成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的实施,开创了我国在科学教育领域设立优秀青年人才计划、培养高层次学科带头人和骨干力量的先河。

唐有祺先生长期潜心于物理化学与结构化学的教育与教学工作,著有《结晶化学》《统计力学及其在物理化学中的应用》《化学动力学和反应器原理》《对称性原理》《相平衡、化学平衡和热力学》等多部经典教材,为我国化学和相关学科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期颐之年的唐有祺先生仍心系教育事业,以他和夫人张丽珠教授的名义捐资设立“唐有祺-张丽珠奖学基金”,激励北大学子热爱科学、奋发向上。

0

上一篇:

下一篇:

精彩评论

暂无评论...
验证码 换一张
取 消

最新问答

问答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