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日票房56元 电影院何以陷入恶性循环?
本报讯,这几天,一部名为《林深时见麓》的电影,因为上映首日仅75元票房备受关注。另一位网友表示“一个人贡献了70元”,还有一位网友表示因为买错票退票被扣了5元手续费,成为讨论热点。随后,媒体报道称,真实票房其实连75元都没到,实际首日票房在56元。此前,网友承认留言内容是虚构的,“只是为了逗大家笑”。
但网友笑过之后表示,“好像更惨了。”电影业面临困境,这是一个冷酷而残酷的现实。
11月7日-11月10日,连续四天,中国单日电影票房徘徊在7800万-8000万之间。对于行业从业者来说,这个数字甚至比冬天的天气还要凉爽。但对于观众来说,电影院要么是第11部没上映的电影,要么是新上映的电影没有吸引力。票房低很正常。因为看的人少,很多开放的影院都是空的,效益不好,会让很多影院选择歇业,有的影院因为撑不下去了,倒闭了。从近一个月的情况来看,已经形成了恶性循环。
电影市场冻结的原因很多:受疫情影响,全国影院开工率只有60%,40%的影院亏损,加剧了制片方的观望情绪。一些有票房号召力,已经拿到上映许可证的电影,此刻不愿意扮演“救市”的角色。虽然有《八佰》高质量《救市》拿下31亿票房的先例,但现在的制片方似乎已经失去了这样的勇气,拥有大量资源的各方都将目光投向了两个多月后的春节档。
让市场升温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发行新片。疫情不是阻止观众进电影院的唯一因素,但没有好电影看才是观众拒绝进电影院的主要原因。
从第44周登陆影院的新片来看,恐怕即使在市场火爆的那几年,也吸引不了更多的观众。而且这几年观众对电影质量的判断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电影的审美水平也不是以前能比的。像以往一样,去电影院看海报选电影的“随机观影”行为非常少见。现在人们在看电影之前,会有一个了解和观察电影的过程。只有他们确认口碑是真实的,符合自己的意愿,才会为此买单。
经过多年的营开发者_开发技巧销轰炸和许多糟糕的电影,观众在选择电影时变得警觉和挑剔。说白了就是观众对新电影失去了信任,不愿意做新电影的第一批“小白鼠”。直到有更多的人继续推荐这部电影,他们才会半信半疑地去电影院。这种看电影的动机和行为的形成,是因为严重的不信任造成的。
所以,电影市场要想在非黄金期保持恒温,就要重建与观众的信任关系,让观众有“盲看”的信心,帮助小众片和低预算片,在普片期占得先机。
在新片很少可看的日子里,观众对电影的消费热情丝毫不减。相反,从社交媒体上的反应来看,网友对一些热门电影的传播和讨论,恰恰是他们想进电影院的表达。电影能给人们带来巨大的安慰,这是其他艺术和娱乐形式所不能替代的。所以,当电影院缺少吸引人的影片时,观众的沮丧是可以理解的。电影行业应该积极回应大众的期待和情绪,勇于从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和未来前景出发采取一些积极的措施,不能让市场降温。
可以从以下几点考虑措施:推出“救市”电影,在平台、渠道、政策等方面对负责“救市”的作品给予一定的补贴和支持。让“救市”电影不会寂寞。2020年5月,财政部、国家电影局发布公告,自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8月31日,暂免征收国家电影产业发展专项基金。近年来,不断有从业者呼吁,疫情发生前收取的国家电影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可以用于支持疫情中的电影产业。适时引进优质国外电影,通过引进国外大片适度弥补国产新片的不足,让影院有片可放,观众有片可选。
今天有向一线反黑工作者致敬的《扫黑行动》、著名演员屠男遗作《叫我郑先生》、被网友海报弄得粗糙的《喜悦的夏天》等影片。并不刺激,但却多了一点去看电影的理由。当然,我们还得呼吁低风险地区的观众进入电影院。有了观众的支持,中国的电影产业才会有希望。
困难是暂时的,沉默是暂时的。希望随着农历新年、圣诞节、春节的来临,电影行业真的可以复苏。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