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PLUS的猫腻原来这么多 买电源时可不能只看它?
在[PConline 杂谈],的电力设备领域尤其是PC电力设备领域,经过厂家多年的宣传,80PLUS认证已经成为大家购电的重要标准。
在国内市场,不像刚出现时只有少数几款有认证的高端产品,现在拥有80PLUS认证的动力产品已经非常普遍,无论是认证产品的数量还是整体的认证水平都有了明显的提升。
然而,随着近年来电源技术的发展,80PLUS认证的局限性逐渐暴露出来。今天我们就来说说80PLUS认证在当今市场的意义。
80PLUS认证的起源和发展:电源综合表现的标杆
80PLUS认证诞生于2004年,不同于3C、UL、CSA等强制性认证标准。它是一个自愿性的效率认证计划,这个认证的名称来源于它最初的认证标准:在20%负载、50%负载、100%负载的条件下,最低转换效率不低于80%,100%负载阈值下的功率因数(有功功率/,
该认证最重要的参数是转换效率。假设我们的电源为系统提供300瓦的功率,但实际上从输入端获得的功率是375瓦,这意味着这个电源的转换效率是300瓦375瓦=0.8或80%,额外的75瓦只产生热量。
这意味着只要电源的转换效率较低,就会在内部产生更多的热量,产生的热量会影响电源的性能和内部零件的使用寿命,也会增加电源冷却系统的负荷。因此,转换效率不仅影响能耗,还影响电源的稳定性、可靠性和静音性能。
在执行这一标准的过程中,不仅消费者意识到了电力转换效率的重要性,APFC(Active Power Factor Correction,有源功率因数校正)等高效转换技术也迅速普及,当前电力产品市场的整体转化率大幅提升。随着时间的推移,80PLUS的认证标准与诞生初期有了很大的不同。
首先是认证转化率标准。随着电源技术和工艺的发展,80PLUS规格的原版本要求的标准并不太高。另外认证级别只有一个,缺乏差异化,厂商自然缺乏参与认证的动力。因此,在后期的发展中,80PLUS先后新增了铜牌、银牌、金牌、白金、钛金五大认证规格,认证标准较原版本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此外,认证方法也有很多调整。在80PLUS认证的原始版本中,非冗余电源(主要是PC、工作站和小型服务器的电源,不支持多个电源同时接入)需要满足115V输入电压下的规格要求,才能通过认证。
在中国和其他使用220伏交流电的国家和地区,80PLUS的初始认证结果会与实际使用有所不同,因为根据大量的实验数据,使用230伏输入时,同宽电源的整体效率会比115伏输入降低1% ~ 1.5%,一些只支持200 ~ 240伏输入的非宽电源无法参与认证。因此,在2014年,80PLUS,
现在想查询国内销售的80PLUS认证电源时,宽电源(支持输入电压100~240V)可以在80PLUS官网115V内部类别下找到相关信息,非宽电源可以在230V欧盟内部类别下找到相应的相关信息。
80 PLUS认证的现状:标准趋于完善
作为普通消费者,我们主要关注的是家用电源产品在国内市场的认证表现。
在115V输入模式下,目前的初始标准依然是80%,最基本的80PLUS(俗称白卡)依然保留。目前市场上所有的宽电源都使用这套标准,这也是厂商使用最多的一套标准。
在230V输入模式下,虽然认证名称相同,但进入标准已经提高到82%/85%/82%。在其他认证环节,除了10%负载的钛金认证外,其他认证标准都高于115V,对产品的要求更高。因此,只有非宽电源(200 ~ 240伏)才会使用该标准进行认证
作为80PLUS认证的后来者,加上更高的认证标准,230V认证的产品总数仅为115V认证的十一分之一(7257/650),高端家用产品无一能通过230V钛金金牌认证。
在目前的情况下,基本上没有新的动力产品会选择原厂版的80PLUS认证(也就是常说的白卡),主流市场上最常见的产品是金、青铜认证产品。金牌和铜牌之间的银牌比较尴尬,因为入门铜牌认证便宜,而金牌认证越高性价比越高(性价比/转换效率)。银牌处于过高过低的位置,厂商不愿意推出相关产品。在高端市场,目前主流产品以白金卡为主,暂时还能满足钛金金牌标准的电源还有少数。
除了额定负载为10%时的转换效率要求外,80PLUS钛金牌标准还提高了低负载水平(20%负载)
的功因数要求,而且这个标准达到了非常夸张的0.95,要知道在电源中的负载越低时,它的APFC转换器要保持较高的功率因数就会变得非常困难,要实现这一标准,对电源的内部用料和设计都有非常高的需求。这也是钛金牌认证中最重要的改变,因为考虑到如今CPU和显卡的功耗水平,以及电源产品越做越大的额定功率,低负载条件下的表现显然比满载功率下更加重要,这个标准的出现可以鼓励厂商们提升自家产品在低负载状态下的表现,也更符合如今的实际应用场景。
80PLUS认证的存在问题:测试的局限性被不断放大
虽然经过这些年的发展,80PLUS认证标准看起来已经非常完善,也充分地考虑到其他硬件的发展,能获得消费者信赖也在情理之中,但是这个认证体系中的许多问题仍然没有被解决,甚至变得越来越普遍,也导致了80PLUS认证正在逐渐失去价值的问题。
整个认证的测试的标准较窄,不足以全面地评价电源的转换效率。
我们在进行电源转换效率测试时,一般都会以每10%负载率为区间来执行测试,不过在80PLUS认证测试中,除了钛金牌认证外,其他认证只需要在20%、50%和100%负载的场景下达到对应的标准即可,即便是钛金牌认证,也只是增加了在10%负载下的转换率要求,用这几个特定的负载条件来全面评价一款电源的转换效率表现,显然还不够全面,也为厂商们搞“小动作”留下了操作空间。
如果真的非常在意电源的整体转换效率表现,在购买前还得查看包括我们PConline在内的评测机构所进行的详细负载测试(一般为每10%的负载区间)。
跟上一个问题结合在一起的,就是允许厂商们提供“送测版”产品进行测试
由于进行80PLUS认证的产品是由厂商直接提供的送测版产品,而不是从零售市场直接购买回来的零售版,认证结构本身也不监管市面上的零售产品是否和送测的一致。这等于间接允许了厂商们将经过优化的“黄金产品”作为送测样本,即便是整体表现一般的产品,也可以通过软硬件的“优化”来提升在这三种特定负载率下的表现,并以此来获得更好看的认证成绩。
这种情况在非一线品牌中比较常见,尤其是那些“性价比超高”的金牌认证电源,厂家通过认证的产品跟你从零售渠道买到的产品可能会存在差异,有一个比较基本的排查方法,就是根据电源铭牌上的型号跟80PLUS认证报告的技术信息进行校对,如果铭牌信息或者外观样式跟自己购买的产品有很大区别,就可能存在这个问题。
测试环境环境温度较低,验证结果跟实际使用情况有所偏差
根据公开的信息,80PLUS的测试认证时交由外部实验室进行,他们一共会进行20多项测试,可以分为几大块,其中就包括交流电与直流电测试、115V和230V的两个不同电压环境变化、风扇测试,负载测试等,这些测试项目跟我们常规所认知的测试项目并没有很大的区别。
但整个测试最大的槽点在于测试温度,80PLUS的测试环境温度被控制在23±5℃范围内,这意味着他们的测试温度跨度为18~28℃,即便在18℃的测试环境下测试,也是符合规定的,但是在这个测试环境下得到成绩,也不符合绝大部分人群的实际使用环境。
作为参考,我们日常测试时的25℃室温条件下,裸露电源的运行温度基本都会超过30℃,而将电源安装到机箱时,它的运行环境温度则会轻松超过40℃,而当电源的运行温度越高时,它的理论转换效率也会相对降低,这意味着80PLUS认证的转换效率成绩一般会略高于实际情况,这也是我们对拥有80PLUS电源认证报告的电源进行评测时,仍需对其进行转换效率测试的重要原因。
虚标或者假标现象无法被监管,认证徽章真假难辨
跟3C认证、能效认证、PFC认证等由我国监管机构指定的认证标准不同,80PLUS认证在我国(事实上在全球范围内也是如此)都没有任何强制性监管措施,基本是一种“靠自觉”的标准,即便你贴了标但是没通过对应的认证,照样可以上市销售,除了被发现后可能影响口碑,基本没有任何的实际风险,以往甚至发生过某知名厂商被发现“假标”后,再去补充进行认证这种“先上车后补票”的迷惑行为。
当年的振华HX450Wsf-450p14xe(HX),就是以旧产品(HX450Wsf-450p14xe)已经送测并通过认证,新款电源方案没变且不需要重新送测为名,在没有认证的前提下一直挂着80PLUS金牌认证进行销售,在被消费者发现认证型号有差异,且新旧产品内部用料开发者_开发百科和设计完全不一致,才后补完成认证。
这些现象在80PLUS认证出现以来一直屡见不鲜,更不用说一些“野鸡”品牌随意挂牌,甚至整出85PLUS、90PLUS、80PLUS小金牌等“”认证,不过多年过去了,依然没有一个机构可以对这些造假行为进行监管,99%的消费者在购买前也不会先去80PLUS认证列表中进行相关查询,购买前更不可能获得把电源拆解进行对比的机会,有问题的产品也很难被暴露出来。
流程存在漏洞,代工厂产品可以免检获得认证
如果说上面的这些行为是电源厂商“不老实”,80PLUS认证中广泛存在的“贴牌”现象就是认证程序有明显漏洞。由于部分品牌电源厂商采用代工厂的公版方案直接贴牌,80PLUS认证的标准也为这种产品“量身定做”了标准。
在这个标准中,如果代工厂按照已经通过某级别80PLUS认证的电源方案出货给品牌厂商,但由于这批新电源已经更换了品牌和型号名称,并不会出现在80PLUS官方认证列表中,这款“新”产品也就没有正式获得80PLUS认证,这时就需要品牌商再次向认证机构提交申请并提供“全新包装”后的送测产品。
而在此时,80PLUS认证标准的迷惑行为现在又出现了,由于它们认为这款全新送测的电源与原来代工厂公版方案的电源完全相同,因此不会把品牌厂商送测的电源重新进行测试,而是根据已通过认证的代工厂原版测试资料直接提供一个“新”的测试报告,并直接批准通过认证。
著名套娃:侨威DSA400V和OCZ400SXS
这种送测认证模式的收费也“十分良心”,品牌厂商只需要以“打折”的价格即可获得官方认证资格,这种标准也导致80PLUS认证列表存在着大量的“复制粘贴”测试结果:除了产品型号和产品图外,整份报告的所有测试数据居然一模一样,这个认证费的确有点过于好赚了。而这种标准的存在,也为一大堆用料缩水、性能下降的“套娃”产品提供了生存空间。
总结:消费者需要一个更严谨的认证标准
除了以上这些问题,80PLUS标准还有缺少待机功耗要求、对各输出电路的转换效率检测不足、测试设备没有统一型号标准等问题,不过作为一个付费的自愿认证标准,它的很多标准都针对厂商的实际需求进行优化也算在情理之中。
在电源技术已经跟80PLUS提出初期有了质变的今天,通过这个认证依然是个重要的参考标准,但由于上面提到的这些问题被逐渐暴露,而且影响变得越来越大,特别是测试流程上存在的漏洞,让我们无法保证自己买到的“80PLUS”认证产品能完全达到厂商们宣称的标准,但我们却需要为这个认证标牌的溢价买单。
经过上面的解析和例子我们不难看出,如今我们在选购电源时,只看80PLUS认证和转换率已经远远不够,我们需要从各方面了解更多关于目标电源产品的信息,要尽可能避开小众品牌,而且要选购可以被明确查到测试数据的产品(最起码能在80PLUS认证列表上查到),多关注电源在12V、5V和3.3V输出上的电压偏移率上的表现(关乎稳定性),不能盲目追求“低价高牌”的产品。
而对于80PLUS认证本身,越发明显的商业化倾向导致了其在可参考性上的不断下降,或许需要一个交由非营利机构主导的规范认证(参考其他电器的能效标识认证),用更加全面的标准来约束电源产品检测的流程,才能为消费者提供一个更适合作为购买参考的电源产品标准。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