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拉玛尔是谁画的啊??
瞧我一身的肥肉 2021-12-29 01:30
我个人觉得是因为这幅画撕破以后就处于破损状态了,所以在收藏的时候就没有完整的那么方便,因此就更值价了,前几天外国的媒体对外报道毕加索有一幅非常有名的画被一男子撕破了,而这幅画就是有名的《女子半身像》,据说这幅画的价值在1.8亿元,当这名男子把这幅画给撕破以后,警方立即对他进行了逮捕,并以毁坏罪对他进行了起诉。
撕破这幅画的人名字叫沙克尔·马西,但对于他为何撕坏这幅画,目前还没有给出具体的理由,对于这幅画现在的价值暂时还没有进行评估。我们都知道毕加索是把画当作自己生命的人,每一幅画都是他用自己的心血画的,不仅投入了大量的时间,还投入了很多的感情,但就是这么一幅倾注了他很多心血的《女子半身像》,却被一个无知的人给破坏了, 这对于泰勒艺术馆来说无疑是一大损失,当然对于绘画界也是一大损失。
而这幅画的原型名字叫多拉·玛尔,这名女子即是一名摄影师,也是毕加索的情人,毕加索画这幅画的时候是在巴黎,当时刚好是纳粹占领此地的之后的最后一段时间,所以《女子半身像》系列作品对于毕加索来说,意义是非同小可的。但现在遭到别人的蓄意破坏,确实有点惋惜,现在的保守价值是1.8亿,但不知道等专家再次估计时会不会有所变动。
不过现在有很多人对这幅画进行了评价,都说有可能撕破以开发者_运维问答后或许更值价,有的人认为被撕破反而更加有艺术感,更加值得收藏,有的人认为这名男人撕破就该赔,所以价格可能会更高。虽然画被撕了,但整体还是齐全的,只不过我觉得撕破以后,即是专家对这幅画进行无痕拼接,但拼出来以后,也有可能使美感不复存在。所以关于撕破这幅画的男子,我个人认为应该给予重罚,即使是天价他也该自行承担。
晨光万丈 2021-12-29 01:36 首先,毕加索是个天才,从小就对图形和色彩有天赋,胡涂乱抹很有一套。在别人只会尿床的时候,小毕就能画素描啦,而且水平很高,既可简单也可繁琐,随心所欲,收放自如。 其次,他生在一个特别适合画画的环境里面,老爸是个画师,能给他一定的引导。周围的亲戚们看小毕有这个才能,也帮他。值得一提的是,小毕的数学老师,竟然对他的考试作弊睁一眼闭一眼,故而每次考试,这个把“2”看成是只“鸽子”的男孩,都能混成及格。 就这么着,小毕的画参加了画展。而且很有几位画家(大概是小毕他爸的好朋友),对他狠狠地赞扬了一番。嘿嘿,到这个时候,如果按照丹纳的理论分析,小毕已经完成了的准备阶段,该开发者_开发百科开始真正意义上的伟大创作啦。 果然,毕加索开始对什么都看不顺眼。举个例子:比如画肩膀的那一笔,他就觉得老师教的那个弧度一笔画下去简直是粗笨,可是大家却都那么画,不知道这帮人的脑子是怎么长的。等等,诸如此类,让他觉得西班牙简直没办法呆下去,前后左右全是些平庸乏味的人,决定去世界艺术中心——巴黎。 到了巴黎以后,毕加索如鱼得水。他可以毫无顾忌地,穿最不搭配,颜色最浓烈,最不协调的衣服,把自己打扮成一个红头黄嘴绿身子的大鹦鹉,而没有人会觉得这样的装束有什么怪异之处。他可以通宵达旦地寻花问柳狂欢作乐,而没有人对此横加指责。除了玩乐之外,他还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画画,并且得到理解和赞赏。嘿嘿,毕加索这家伙命好啊!无论到哪里都有知音,欣赏他,提携他。其中重要的人物之一,便是马蒂斯。这个马蒂斯,值得多说两句。毕加索最嫉妒马蒂斯了,因为他有毕加索没有的东西:安静。而毕加索浑身上下只有躁动,只有性冲动,只有破坏一切的欲望,这些与安静截然相反的东西控制住了毕加索,令他永远不满足,永远否定自己,永远创新。 后来,理论家和批评家们把毕加索三万多幅作品整理了一番,分成什么“蓝色时期”,“玫瑰红时期”;还有什么“立体主义时期”(也叫“黑色时期”),“古典时期”,“超现实主义时期”,等等。呵呵,最好玩儿的是,在“立体主义时期”里面,还要细分成什么“解构的立体主义”,“分析的立体主义”,和“综合的立体主义”。俺的娘啊,理论家和批评家的创造力总是那么旺盛。老天爷不让他们去搞创作,真是委屈他们了。 那么,毕加索的那些个所谓的“时期”到底是啥东东呢?无非是他在画了500张同一风格和题材的作品之后,腻了,烦了,进行一种新的尝试。是他不断对自己进行“否定——创新——否定——创新”的过程。 具体点说就是:比如有一天,他画人体画烦了,觉得画家们都按照现实的比例去画人体,真是愚蠢透顶,大家都说“胳膊拧不过大腿”,我偏要在画布上让“胳膊拧得过大腿”,我偏要把胳膊画得跟大腿一般粗;(《海边奔跑的少女》);比如有一天,他忽然琢磨:一张画,描述的客观存在是静止的,瞬间的。它咋就不能描绘出一个动态的过程呢?于是,他就决定创作这么一张前人没有画出来过的画,他要把西班牙斗牛的过程从头到尾描绘在一张画布上面(《斗牛士之死》);再比如,他总是抗拒不了女人的美貌,基本是见一个爱一个,恨自己没出息,气得他简直要给这些女人毁容,让女人的眼睛像比目鱼一样全长在脸蛋的一侧,或者索性给女人来个豁鼻子(《多拉-玛尔》);诸如此类,俺就不逐一分析啦。文化乱弹这里绘画大师多如猪毛,俺再说下去,恐怕要露馅儿。 还有重要的一点,几乎被人忽视了,那就是毕加索始终如一地保持顽童的天性,以此抵抗人世间的文明和条条框框。毕加索认为:“除音乐需要特殊的秉赋之外,相对于其他艺术而言,所有儿童都是天才,只不过这些天才被成人的教育扼杀掉了。”(大意啊)!呵呵,原来艺术创新的不二法门,就是像儿童那样去看世界,去描述世界。靠!幸亏这段话由于某些原因,没有广为流传。否则美术学院全都关门大吉,后果将极为严重,那就意味着,一个学习美术的人,将从此丧失成为“东易日盛装饰公司首席设计师”的机会和可能。 我这么说,也许有人会跳出来反对,指责我亵渎经典。呵呵,如果大家觉得以上的说法不够拽,那咱们就换个说法: 按照古希腊的创作理论,创作的最高境界,是“神”的境界。意思是说,画家只能画出一张具体的桌子(铁的,或者木头的;方的,或者圆的;);而只有“神”才能画出来不具体的桌子(概念,或者叫做本质)。“神”画出来的桌子是任何人都没有见过的,然而它的的确确是桌子。 毕加索,正是一个达到“神”的创作境界的画家。咱们还拿画桌子为例。毕加索领悟到: 1, 桌子在一般人眼里各式各样(形状、材质),然而用画笔在画布上表现出来,无非只是一些几何图形的组合罢了; 2, 桌子在一般人眼里是个整体,然而在画家的眼里却是一些零碎的个体。画一张桌子,其实是将现实的客观存在的桌子拆分为零件,再重新组装的过程。 呵呵,一般的画家都按现实存在的桌子的形态在画布上重新组装桌子。而毕加索,则喜欢以自己的方式,以自己的想法,去重新组装桌子。 毕加索在画布上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个按照他的方式重新组装的世界,奇特、混乱、怪异、晦涩、骚动不安,颠覆传统,冲击着我们的视觉。通过毕加索,我们体验了别样的欢乐与幸福,迷茫与痛苦,冲动与挣扎。这是个我们从未见过的世界,它也不会真实地降临到我们身边。这个世界,只属于毕加索。我们则是一些受邀访问的好朋友,或者贸然闯入的不速之客。 以上两种说法,说的是同一件事:经典在毕加索的手里,诞生了50%。那么,另外50%呢? 它是靠毕加索的那些个情妇,靠他四季如一的海魂衫,靠他那个大鼻子……还有,靠其他各色人等,包括:赞赏者;崇拜者;抨击者;漫骂者;政客;商人;掮客;等等……当然少不了理论家和批评家,成年累月地,连篇累牍地,不知疲倦地,共同制造出来的。 最后,关于毕加索创作的各种说法,如果你去巴黎毕加索博物馆,看过他用自行车的车座和车把做的“牛头”,你就会相信:毕加索确实是个顽童。那些个所谓的“时期”和“主义”,跟他本人,还有他的作品,都没什么关系。
xmpig 2021-12-29 01:38 1.《最后的晚餐》达·芬奇 2.《维纳斯诞生》波提切利 3.《蒂尔普医生的解剖课》伦勃朗 开发者_C百科4.《老鸨》、《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维米尔 5.《梅杜萨之筏》泰奥多尔·籍里柯 6.《马拉之死》路易·达维特 7.《创造亚当》米开朗琪罗 8.《男人之子》勒内·马格里特 9.《红黄蓝的构成》蒙德里安 10.《自画像》弗里达·卡罗 11.《多拉·玛尔》毕加索 12.《呐喊》爱德华·蒙克 13.《自画像》凡·高 14.《玛丽莲·梦露》安迪·沃霍尔 15.《浴中加布莉埃尔与她的一位姐妹》佚名(法国枫丹白露画派) 16.《宝座上的圣母》乔托 17.《带着施洗约翰头颅的莎乐美》卡拉瓦乔 18.《奥林匹亚》马奈 19.《自由引导人民》德拉克罗瓦 20.《新闻记者西尔维亚·冯·哈尔登的画像》奥托·迪克斯 21.《吻》克里姆特 22.《新娘》马克·夏加尔 23.《宫娥》委拉斯开兹 24.《向日葵》凡·高 《70Million》的MV以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开始,在“十二门徒”的交头接耳中音乐响起,大家在耶稣的带领下抬头看到了从天而降的电视机,屏幕上写着乐队名字和歌名,耶稣则开始用刀叉敲打饭碗———鼓点响起。随即出现了猛男版的《维纳斯诞生》,只不过这位冒充维纳斯的吉他手是用一把吉他遮住私处…… 对名画进行后现代的“恶搞”贯穿着这部精彩的MV。一名吉他手出现在伦勃朗的《蒂尔普医生的解剖课》里,躺在病床上的人则不忘伸手弹了两下键盘;“亨利八世”和“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则出现在一个镜头里互相挤眉弄眼。 遭到恶搞的也有近代的作品,比如安迪·沃霍尔的波普风格代表作《玛丽莲·梦露》(当然是壮汉版的),还有奥托·迪克斯的《新闻记者西尔维亚·冯·哈尔登的画像》。虽然是十足的“山寨货”,但这个MV的细致程度却令其他借鉴者乍舌,比如在cos凡·高的《自画像》时,乐队成员甚至没有忘了在脸上画上原画里有的笔触。 谢谢
酸菠萝妞 2021-12-29 01:39
毕加索的作品有:《斗牛士》、《科学与慈善》、《熨烫衣服的人》、《两姐妹》、《马上的姑娘》、《亚威农的少女》、《读书》、《穿衬衣的女子》等。其中最著名的是《格尔尼卡》。
1、《穿衬衣的女子》中,一袭若隐若现的薄纱衬衣,轻柔地勾勒着自黑暗中涌现的侗体,坚定的延伸,流露出年轻女子的傲慢与自信。鬼魅般地流动着纤细隐约的美感。整体气氛的传达幽柔细致,使得神秘的躯体在氤氲中垂怜着病态美;拼贴艺术形成的主因,源于毕加开发者_开发问答索急欲突破空间的限制,而神来一笔的产物。实际上拼贴并非首创于毕加索,在19世纪的民俗工艺中就已经存在,但却是毕加索将之引至画面上,而脱离工艺的地位。
2、《亚威农的少女》彻底否定了文艺复兴时期以来视三度空间为主要目的的传统绘画。毕加索断然抛弃了对人体的真实描写,把整个人体利用各种几何化了的平面装配而成,这一点在当时来说,是人类对神的一种亵渎行为。同时它废除远近法式的空间表现,舍弃画面的深奥感,而把量感或立体要素全体转化为平面性。这幅画,既受到塞尚的影响,又明显的反映了黑人雕刻艺术的成就。强化变形,其目的也是增加吸引力。毕加索说:“我把鼻子画歪了,归根到底,我是想迫使人们去注意鼻子。”
3、《读书》(La Lecture),展示了毕加索(Pablo Pieasso)的金发情人瓦尔特(Marie-Therese Walter)胸口半露地搭着披肩、膝上搁着一本书,坐在椅子上头倚着红色椅背打瞌睡的模样。该画在2011年2月8日于英国伦敦再次成交,以九百万英镑为底价,六分钟内有至少7名来自世界各地的买家投标,最后由俄罗斯客户通过电话买下,成交价为两千五百二十万英镑。
4、油画《格尔尼卡》,是毕加索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一件具有重大影响及历史意义的杰作。此画是受西班牙共和国政府的委托,为1937年在巴黎举行的国际博览会西班牙馆而创作。画中表现的是1937年德国空军疯狂轰炸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的暴行。作为一个具有强烈正义感的艺术家,毕加索对于这一野蛮行径表现出无比的愤慨。他仅用了几个星期便完成这幅巨作,作为对法西斯兽行的遣责和抗议。
sar****80 2021-12-29 01:47
简介:《 坐在柳条椅上的朵拉》画家毕加索画于1937年。
著名的西班牙画家帕勃罗*毕加索用线条和图案了这幅肖像画,他只给他认为最重要的部分着了色,表现了画的肌理和一种深度感。
朵拉的脸是由不同方向、不同疏密的线条绘制而成的,其中有些是直线,有些是曲线。那顶大帽子给人一种缝制材料的质感,毕开发者_JS百科加索也许给朵拉画了一双巨手,因为这双手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毕加索的线条使她的手看上去像一双利爪。
毕加索先把曲拉画了出来,然后又把她藏在椅子后面,座位上的交叉图案使之看上去像是柳条制品,椅背和椅腿上的线条看上去像是木纹。
为了给人以深度感,毕加索使背景布满了指向四面八方的线条,也许他试图使它看上去像一蜘蛛在朵拉周围拉网,既保护着她又诱捕着她。朵拉看上去有点像一个坐在玩具椅上的布娃娃,她目不转睛地盯着什么,胳膊松驰地交搭在胸前,身上似乎表现出非常不真实的。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