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成长没有框框,《三十而已》更愿你自己做出选择?
103010只是电视剧吗?
607条,10万,200的热搜,把这部剧推到了舆论的“高点”,同时也无形中给它套上了流量的枷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三十而已》从上热搜的那一刻起,就不再是纯文学作品了。与女性视角紧密相连,抛出一个又一个问题,掀起一场又一场话题狂欢。
其实《三十而已》已经不是今年第一次讨论女性话题了。该剧播出前,女团成长综艺《三十而已》正处于高光时刻。更类似的是,无论是《乘风破浪》还是《才三十》,两部作品都有争议。
毕竟女人的话题本来就很复杂。第一,女性观众作为追剧的主力军,数量多,层次多,观众调节难度大;其次,在女性崛起的背景下,复杂的现实阻力激起了一些集体情绪。在特定环境下,今年的女性题材作品不得不在“需要女性占据舞台”和“消费女性话题”的双向夹击中艰难生存。
因为这个不一样,《乘风破浪的姐姐》热度高,流量大,但是也有一些批判的声音。
例如,摧毁了顾佳(谭雅饰)家庭的林游(张越饰),最终却安然无恙。有人认为这种“裸露”像是现实生活的翻版,也有人认为顾佳没能给林游以极端的惩罚,从而导致了人的崩溃。还有人觉得撕预计轰轰烈烈的《小三》剧太好玩了。
开发者_Go百科但是,只有被撕成碎片才能算是一部好戏吗?
绝不是这样的。从《黑莲》剧的角度来看,《三十而已》并没有给出一个酣畅淋漓的结局。不过从剧中琐碎的生活细节来看,所有问题的答案早就秘密写好了。
103010并不是一部无懈可击的作品,尽管有少数人的个人怪癖,但高水平的讨论还是显示了它的价值。
没有定义,女性的成长就没有框架。
103010不是给女团看的剧《甄嬛传》。尽管该剧的标题揭示了代际肖像,但你会发现它类似于一幅白色的图画,而不是一场讨论,提供了表达而不是妄下结论。它所讲述的一切,似乎都是对身边的人和事的“复刻”,以至于我们对剧中的观点争吵不休,争论不休。
争议不是目的,也不是仅仅为了获取流量的“话题剧”。
看了40多集,《三十而已》的笔墨是硬的。这部剧有四条叙事线索。三条主线围绕(江疏影饰)、和钟(瑞秋莫莫饰)齐头并进,一条描写葱油饼摊日常生活的支线贯穿他们的一生。
三条主线各有各的现实反思和价值咀嚼,从中也可以看到不同身份的人所面临的不同困境,以及他们处理问题方式的巨大差异。
围着家人转,在顾佳破风破浪:在木子撕的爆发,与橘夫人的决战,与王夫人的对谈……所有的问题都迎刃而解。
但一旦“丈夫”和“人脉”这两个她生活的基石崩塌,顾佳就成了黑暗中的探路者。买茶厂被坑,林子里有人家,花炮厂最后变成废墟。
如果王曼妮想成为下一个“顾佳”,她就必须遇到下一个“徐欢山”。命运安排她遇见梁正贤(马志威饰)。可惜“海王”有钱有情,连武器都是三叉戟。这里的香港梦还在继续,那个车厢的“大房太太”在敲门。然后就是情绪争论式的混乱,一地鸡毛。
这条线,看似是恨婚线,其实是奋进线。对王曼妮来说,结婚不是她的核心使命。她希望追求更广阔的个人成长,而老公也只是她原本想用来解决异地漂泊和爱的缺失双重问题的答案。当然,现实最后告诉他,没有捷径可走。
钟应该是最“像我”的那种人。职场女性,工薪家庭,跟老公陈郁(杨乐饰)一起磕磕绊绊,早就失去了激情。再加上胎停的悲剧,本来就很脆弱的婚姻突然破裂了。
夫妻相处之道,永远不能只谈浪漫不谈现实。成长的教训来得猛烈而迅速。当年轻的钟晓阳(闫子东饰)不断给钟制造“惊喜”时,她一定有的无力感。
如果说《三十而已》中的每个角色都能引起观众的讨论,瑞秋莫莫饰演的钟无疑是最让作者恼火的。有时候,我恨不得变成屏幕上的人物,叫她快点长大。
003010从来不只是“只是”,这个看似单薄的词,
实则要付出的是撕破血肉的代价。出国留学也好,留居深山也罢,剧中人做出的所有选择,都不能算得上是最优解,但却是每个人的最适合。从逃离到回归,从攀爬到释然,从迷惘到认清,剧中不断破解的人生困惑,写透了30岁女性的喜怒哀愁。对于荧屏外的观众来说,这些选择也赋予着他们直面生活的勇气。
不给答案,用共情引发思考
在一众女性题材剧中,30岁的女性往往是最难以被提炼与表达的。
以温和的笔触描摹人物,则给人搔痒未尽的无趣感;以激烈的笔触描摹人物,则容易跌入“悬浮”“狗血”的陷坑,难以达到真实的共鸣共情。说到底,“痛点”与“狗血”只有一步之遥。
《三十而已》的人物建构是有味道的。常规的影视作品,角色定位往往是明晰的,承载着观众的价值观向前走,但《三十而已》并非如此。在这部戏里,明确的定义是找不到的。
王漫妮的行进之旅看似“拧巴”,实则却是最贴近现实的人物。她是无数“北漂”“沪漂”的代言人,累倒后与家人的对话充分展现着大城与小城之间的无声羁绊。
她积极上进,拒绝妥协。职场上吃了亏要忍一忍,回老家嫁个好男人,30岁怎么还不生孩子的舆论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她,却无一能阻碍她对成长的追求。回到老家和于伯的对话,彻底打通了她的任督二脉。“山的那边就算是山,我也要亲自去看看。”
顾佳的生活完全围绕着儿子许子言(陈天雨 饰)展开。搬到了高档的新小区,自然想让孩子上最好的幼儿园。可惜百密一疏,不得已求助住在顶层的王太太(杨雨婷 饰)。
前半段劈风斩浪的“无敌妈妈”,后半程就成了水卷雨急里无法自拔的创业新人。即便慷慨激昂地将太太圈批判一番,但亏掉的钱就如泼出去的水,为了止损只得筚路蓝缕。
钟晓芹一心想要安稳的生活,她从没有想过自己的未来要如何走,也不会在职场里对同事、领导说“不”,做任何决定都要听别人意见。她身上有父母过分关照的“宠溺”型人格,也有土著独特的没有精神背负、只管享受长辈成果的代际特征。
钟晓芹骨子里写满了浪漫主义,可和陈屿的碰撞,令她反省了过去两人的关系。“午夜黑车”这场戏,更是让陈屿牢牢站稳了她的心。她的成长是最温和的。
对《三十而已》来说,它不过是通过展现三名女性的选择,为观众讲了一个30岁那年的故事。这一故事没有正确答案,也不提供解题思路——现实生活不是解数学题,不存在万能公式。取材于现实的《三十而已》,自然也不能横空造物。
毛姆说,“作家更关心的是了解人性,而不是判断人性。”影视剧也一样,它揭露现实而并非判断现实。标准答案,从不具体,判断权永远握在观众自己的手上。
纵然你透过荧屏,在剧中人身上看到了或模糊或清晰的“镜中我”,但这种投射只来自于你的感情本身。问题可能是剧中提出的,但答案是自己的。
现实生活不是完美的,甚至可能是单调的。能代入一个角色的立场去思考,去多元地看世界、看问题,是这部剧的价值。
与其批判,不如“六经注我”式看剧
自开播以来,《三十而已》凭借对社会议题的准确把握、与现实生活的无缝对接以及剧中角色人设的强烈共情,不断引起热议,轻而易举地占领了年轻观众群的话题制高点。
影视作品的功力在于使观众入戏,观众不再是外在的冷漠欣赏者,而是透过荧屏,将自身的情感投射于其中。在理想的剧作中,剧中人与观众应融为一体。这部剧勉力了。
《三十而已》的味道是丰富的。是社会剧,也是情感剧。前半程是劈风斩浪的生活高光,中间段是叩阍无计的现实压抑,后半截是摧枯拉朽的女性成长。它表达但不定义,尽力挥洒着三十岁女性“而立之年”的生活日常;它又高度典型,将不经洗涤的现实粗粝搬上荧屏。
王漫妮与同事的竞争先是有送上门的百万大单缓解危机,接着又有钟晓芹的神助攻彻底解围。顾佳纵然背负着高额贷款,但与幼儿园家委会会长斗法、浇灭吸引丈夫出轨的“绿茶”萌芽,以及徒手挤进“太太圈”等几段戏剧化经历,也让观众拍腿高呼过瘾。
但随着情节的推移,生活的全面崩盘席卷而来,观众也随着剧中人产生了别样焦虑。为何会产生这种焦虑?很正常,我们希望在影视剧中看到一个自我幻想的投影,我们因命运、勇气、现实而难以实现的目标,希望他们都能帮我们完成。
所谓怒惩小三,不还是“打怪升级”的爽文吗?对观众来说,顾佳的喜怒哀愁不过一场幻剧,热搜上频繁出现的劝顾佳“撕小三”的段落,说到底只是网友动用“私刑”的自我投射。
现实中,又有多少人能舍掉面皮,扯个鱼死网破呢?生活不是爽文片段,日子过完今天还有明天。现实就是如此,影视剧拍出来,观众倒不买账了。
沸腾的舆情背后,观众究竟在追求现实意义还是渴望戏剧酣畅呢?一旦不如人意,观众的这种反噬情绪究竟是出于“艺术”还是出于“三观”呢?
其实,以“三观”的名义来捍卫或者放弃剧目,都大可不必。剧中人的三观对错,并不意味着编导的三观对错。可能对错误的三观“津津乐道”,是为了批判之用。也可能对“应然”敬而远之,是为了躲避教条。
以“三观”来臧否文艺作品,在剧中人的言行中寻找冒犯感,是最偷懒也最粗暴的品评方式,“小三不得好报”是道德强加给创作的条条框框,怎么能成为评剧的金科玉律?
在儒学中有一种说法,名为“六经注我”,指的是古人经典为我所用。于笔者看来,看剧采取这种方式也未尝不可。剧中人的所作所为、或悲或喜,应当为观众提供某些经验。
《三十而已》就是如此。它做不到令所有观众满意,但它却为不少观众提供了情感投射的舞台。对一部社会情感剧来说,观众在评价、争论的时候,都能代入自己当时的心境、情绪,激发强烈的表达欲和共情感,本就是一件比较难得的事情。
最后,《三十而已》固然不应该成为三观之争的催化剂,但作为文艺创作,可资改进的空间犹存:始终写立体人物,哪怕是次要人物也要有多面性和自洽感,让绿茶不只是绿茶,渣男不只是渣男。这需要创作者更加深入生活和人性,也需要观众鞭策和宽容并济。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