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势而上丨当黄花插上数字科技的翅膀?
城市之问:摆脱贫困之后,未来乡村该走向何方?传统能源化城市如何转型?这些难题,山西大同已给出了一些范例。黄花这种农作物被大同发展成了大产业,着实令人意外。
今年10月初,山西大同云州区西坪镇唐家堡村和坊城新村变得异常热闹。来自全国各地的观摩团都想实地看看,“数字科技”对未来乡村的影响。
当人们频频提及“5G”“物联网”“数据中心”等科技词汇时,鲜有人知晓,十余年前,大同云州区还很贫穷。一朵黄花,让云州区摆脱了贫困,而一朵黄花与数字科技的匹配,也为未来乡土发展提供了示范案例。
大同已成为黄花之都。图片来源/受访者
“黄花大王张百万”
曾经,大同云州区大坊城村的村民最怕下雨。当年一些村民还住在土窑洞。这些土窑洞多数修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一根木柱是这座土窑的全部支撑。若赶上下雨,村民第一反应是取来苫布盖住窑洞:一防漏雨,二防窑塌。
大坊城村位于大同市云州区,曾属于国家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贫困区,这里气候严寒、十年九旱、土地贫瘠。
村里小伙子娶不上媳妇,大姑娘找不上人家。年轻人去打工,老人孩子留在农村,成了当年的写照。
同属云州区的唐家堡村也曾如此。1999年春天,在外打工多年的张顺宝回到家乡试图改变这一切。回村后,张顺宝种过地榴子、西瓜、糖菜和大棚菜,然而,贫瘠的土地未能给他带来太好的收益。
2011年,当地将黄花列为主导产业,干部找到张顺宝试图说服他种黄花。他的第一反应是:“是不是在忽悠我?”
在大同市云州区,黄花种植有600多年历史。黄花又名黄花菜、金针菜,与蘑菇、木耳并称为“素食三珍”。
对于火山脚下的唐家堡村来说,种植黄花,这里有一定优势。土壤富锌富硒,昼夜温差大,培育出的黄花品相都十分优良,其价格一度比肩猪肉价。
种植黄花虽好,但种植风险也大。过去种黄花有“四难”:一是收益难,黄花的成熟周期长达3年;二是采摘难,一亩黄花一个农民要摘一个多月,黄花采摘期短,村里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很难聚集人力;三是晾晒难,需要大量空闲场地;四是浇水难,种植黄花必须要有水浇地,若遇上旱灾、雹灾、虫灾等自然灾害都会加剧黄花种植的风险。
了解到农民面临的难点,2011年,当地举全区之力发展黄花产业,并为农户出台了一系列奖补政策:每栽种一亩黄花补贴500元;集中连片200亩以上的黄花地全部配套水电路;政府出面在全国招聘采摘工;全区中小学操场、有硬化场地的单位暑期为黄花晾晒腾地让路……
张顺宝决心放手一试,“干不成,大不了再出去打工。”
2013年春节刚过,张顺宝和妻子商量后,带着准备买楼房的30万元,流转了316亩土地开始试种黄花。张顺宝说,种好黄花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力量。在他看来,首先,当地给种植黄花的农民有资金补助,还给黄花上了保险,让农民不再有后顾之忧。其次,当地农业部门和水务局帮助安装了喷灌设备,气象部门提供了测量地温的仪器……“如果没有好政策,我也不敢当这个领头雁。”
在政府的扶持下,张顺宝顺利挺过了最初两年的幼苗生长期,2015年7月初,张顺宝也迎来了他盼望的盛产期。
七月以后,进入采摘季,黄花必须在每天夜里采摘完成,否则到黄花开了花就不能卖了。为了招到黄花采摘工,当地政府为种植户发出了招工信息,很快用工问题得到解决,当地农民也得到了实惠。“一天两三百元,40天采摘季,我能挣到8000多元。”村民吕女士说。
在40天不分昼夜的采摘过后,唐家堡村迎来了一位福建客商。最终,他以每斤29.5元的价格,买走了2000多斤干黄花,卖出了当年大同黄花的最高价。2015年,张顺宝从316亩的黄花中,挣到了30万元。那年,他笑了。
2016年,316亩黄花收入100多万元,张顺宝成为当地历史上靠种地收入达百万元的第一人。“黄花大王张百万”的名号也在当地传扬开来。
山西大同种植的黄花。图片来源/受访者
一朵黄花与产业升级
村看村,户看户。在张顺宝的示范带动下,越来越多农民开始种植黄花。张顺宝也没有吝啬自己的经验,在他看来,有了规模,黄花的定价权才能掌握在村民手里。
面对农户“销售难、价格无保障,生产企业收购难、质量无保证”的现象,唐家堡村党支部组织党员干部在田间地头设立服务收购点。通过地头收购省去了中间环节,保证了黄花收购价格。
农民唐万曾是唐家堡村一名贫困户。在政府的支持下,他种了40亩黄花。他说,种黄花不仅让他脱贫,靠种植黄花收入,他还供养了3个孩子上大学。
张顺宝说,种黄花富了唐家堡村人,村里人在城里买楼房给孩子娶媳妇,有年轻人的家庭,家家都有小轿车。
到2016年底,唐家堡村黄花种植面积达到3000亩,10亩以上的黄花种植户有70户。2016年,全村黄花收入1500万元,村里没有贫困户。
据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以前,云州区全区黄花种植面积不足1.6万亩,而如今全区156个村几乎村村都种上了黄花。
除了农业,众多企业也积极来到这里,将一朵黄花延伸到了多个产品研发领域。
2018年,大坊城村120户256人和西咀村76户156人开始整村搬迁到坊城新村,村民住上了有独立院落的新房子,洗澡、做饭、供暖全部用上了天然气。从黄花种植中,坊城新村总结了“抓产业、稳增收”的发展思路,坚持以“支部+产业”“集体+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精准施策。
如今,与坊城新村一街之隔的黄花产业园区已经建成。从这里生产的黄花酱、黄花酱菜、黄花饼、黄花代餐粉等深加工生产线,吸纳坊城新村及周边乡村150多人实现务工增收。
大同三利集团是云州区最大的黄花生产加工企业,该集团已拥有四大厂区,构建起了一个集收购、加工、研发、物流、电子仓储、观光等于一体的黄花全产业链。
黄花干菜、黄花酱、黄花饼和黄花饮料等黄花产品已然成为不少游客和网购者购买的特产伴手礼。依托黄花,以唐家堡村、坊城新村等为代表的乡村充分挖掘黄花旅游潜质资源,以忘忧大道为主线,串联忘忧农场、火山天路、芍药花海、桑干河湿地公园等沿线精品旅游景点,形成农文旅融合大景区,开展黄花观光、农事采摘体验、火山观光、低空旅游、教育研学、休闲度假、户外探险、生态康养等活动。每到旅游旺季,前来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漫步在忘忧大道上,一望无际的黄花阵阵飘香,是游客拍照打卡的绝佳胜地。
三利集团也并非唯一一家从中获益的企业。大同花倾城田间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生产的黄花肉酱、素酱等深加工产品,销往全国二十多个省会城市。预计今年公司可以销售干黄花600-800吨;大同市大威皇食品有限公司研发了一系列创新甜品,包括黄花饼、爆浆黄花饼、黄花牛肉饼和黄花牛角包等产品。去年,该公司还推出了黄花预制菜自热锅系列。
因为黄花,曾经的“煤都”大同市也转型升级成为了“中国黄花之都”。“大同黄花”成为了大同的名片之一,当地黄花产量已占据全国总产量的四分之一。大同云州区也因此彻底摆脱贫困地区的帽子。
数字科技为黄花赋能。摄影/上游新闻记者 贾晨
用数字为乡村插上翅膀
2020年,大同云州区入选首批中国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地区。
作为数字乡村应用案例与成果,今年10月12日,来自全国各地的观摩团来到云州区唐家堡村和坊城新村,他们都想实地看看,“数字科技”对未来乡村的影响。
在坊城新村,“5G数联网智慧云州”综合服务平台为黄花产业实现了智慧化转型。
云州区共建设了120多座物联网智能站,建立了统一的数据平台,实现了数据的收集、整合和共享应用,形成了三级管理体系,有力提升了数据资源的利用效率。
“5G数联网智慧云州”为智慧黄花、智慧林业、智慧国土、智慧消防等多个领域实现了数字技术的全面应用。
“尽量用数字替代人工。”工作人员告诉上游新闻记者,以智慧黄花为例。该平台共分为园区概况、大田环境、作物监测、合作社、病虫害、产品监管六个部分。系统投入使用后,年亩均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20%,节肥费用约60万元,水肥自动化节水收益25万元。黄花亩产从不足1000斤增加到2000斤左右,亩均销售收入增加1134元。
在大同市云州区唐家堡村智慧黄花基地,该村村委会主任张威告诉记者,因为“数字科技”让黄花产业有了再次升级。
张威说,利用5G、物联网等技术,他们建立了土壤、作物、环境、病虫害智能感知的“四情”农田生产环境自动监测系统。该系统可以实现对土壤墒情、农田气象、作物长势和病虫害信息的实时、长期数字化采集与可视化管理。“根据黄花需水量,科学合理地进行灌溉;大田环境气象感知设备实时监测农田环境气象信息,指导适时适量灌溉。”
在黄花病虫害防治方面,唐家堡村采用黄花病虫害监测预警系统和综合防控手段,在黄花集中连片种植区域安装物联网杀虫灯、布设黄蓝板,诱杀害虫,同时能够预测病虫害发生时间与概率,为预防工作提供科学指导。演示中,黄花种植检测区域,有几只害虫都能显示出来。
“通过精准灌溉、施肥和病虫害防治,提高了黄花生产的水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黄花的产量和品质也得到提升。”张威介绍,该村黄花产量逐年提升、村民收入也逐年提升,去年人均年收入超1.7万元,预计今年可达2万元。
张威说,唐家堡村将继续以科技推动黄花产业发展、推进乡村振兴,“这里将涌现出更多数字化、智能化的应用场景”。
如今,在数字乡村建设的推动下,大同市云州区黄花产业已经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效益化高质量发展。当地黄花产品不仅在中国畅销,还远销美国、加拿大、日本、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
上游新闻记者 贾晨
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原总工程师刘桂才。图片来源/受访者
专家点评:数字科技赋能大同黄花经济发展
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原总工程师刘桂才:山西大同是中国黄花主产地之一,已有1500多年的食用史和600多年的种植史。近年来,大同市委、市政府统筹推进黄花产业发展、拳头产品研发、龙头企业培育、品牌价值提升等重点工作,充分利用数字科技赋能黄花产业,形成了一二三产联动、农文旅融合、数字科技引领的黄花产业发展新格局,小黄花逐步成为大同乡村振兴的大产业、数字乡村建设的新抓手、特优农业的名品牌、带动群众增收的致富花。通过参观、观摩、调查大同黄花产业数字科技赋能情况,有以下一些感想感悟。
一是提升了生产效率。通过智能监测系统建设和智能装备应用,实现了对土壤墒情、农田气象、作物长势和病虫害信息的实时监测和管理,大大提高了黄花生产的水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
二是提高了产品质量。通过精准灌溉、施肥和病虫害防治,黄花的产量和品质得到显著提升。同时,绿色防治措施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确保了黄花的质量安全,为消费者提供了优质的农产品。
三是推动了产业升级。智慧黄花项目的实施,使大同黄花产业实现了规模化、集约化、智能化、生态化发展。数字科技推进了黄花经济发展,提升了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实现了黄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是发挥了数据要素作用。数字科技为黄花产业提供了大量的数据资源,通过分析和挖掘这些数据,为黄花种植决策、生产经营管理、市场预测等提供科学依据,降低了生产和市场风险。
五是提升了品牌影响力。借助数字平台和数字技术,扩大了品牌知名度,提高了品牌价值。例如,通过大数据分析,更好地了解到市场需求和消费者偏好,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宣传策略,更好地宣传了大同黄花的品牌形象和特色优势。
六是促进了产业创新。数字科技的深入应用,为大同黄花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激发了产业创新活力。例如,利用数字技术开发黄花的新用途和新产品,拓展了市场空间。
七是增加了农民收入。黄花产量和品质的提升,以及产业的升级发展,为当地农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大同黄花成为农民手中的“致富宝”,有力地推动了产业兴旺和乡村振兴。
面对未来,仍需要加大科技投入。持续引入先进的数字技术,如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进一步提升黄花生产的智能化水平,为产业发展提供更强大的技术支撑。其次,推动产业融合。将黄花种植与旅游、文化、加工等产业相结合,打造多元化的黄花产业体系,实现产业融合发展,提升产业附加值。
拓展销售渠道。充分利用电商平台、直播带货等数字营销手段,扩大黄花的销售范围,提高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完善合作机制。加强政府、企业、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共同推动数字科技在黄花产业中的应用和创新,形成推动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加强人才培养。培养一批既懂黄花种植又懂数字科技的专业人才,提高农民的数字素养和科技应用能力,为黄花产业的数字化发展提供人力保障。
山西大同将小黄花发展成了大产业。摄影/上游新闻记者 贾晨
上游评论:数字科技描绘了乡村全面振兴的新画卷
从农业到产业,再到数字科技,“大同黄花”的品牌发展之路,充满了奋斗与激情。
若论难,大同云州可以给出很多理由。但为了摆脱贫困,大同云州没有说难。无论是政策制定者,还是实践“领头雁”,他们无一不是“过五关斩六将”,克服了种种困难,因地制宜找出了自身的发展优势,最终走出了一条不一样的路。
因为奋斗,让“大同黄花”成为了响亮名片,也让农民拥有了致富大门的“金钥匙”,这不得不令人钦佩。
更值得佩服的是,从贫穷走向富裕,大同云州没有止步不前,他们的目光更为长远,继续保持追赶超越的激情,用敢试敢干的决心,为数字乡村探索尽心尽力去实践,从中,也让我们看到了机遇与未来。
乡村振兴怎么搞?数字智能不可缺少。今年5月,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的《2024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已经给出明确答案:以信息化驱动引领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为加快建设网络强国、农业强国提供坚实支撑。
当传统产业急需破局,当数字科技期待应用场景的方向,大同云州的实践可以看出,这正是一条双向奔赴的道路,手机检测农作物实时数据、农产品可追溯来源……“数字+三农”正描绘出一幅乡村全面振兴新画卷。从这场启迪中,还需有更多的真抓实干的“试验田”。
上游新闻 贾晨
编辑:邹渝责编:郎清湘审核:官毅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