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者

农村葬礼上,披麻戴孝,这披麻是啥讲究?有何出处??

农村葬礼上,披麻戴孝,这披麻是啥讲究?有何出处?
人生本无梦 2024-04-19 07:09

披麻戴孝是中国传统葬礼中的主要组成部分。生有养、死有葬是中国孝道文化的重要基石,“养老送终”,已经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骨髓。《中庸》记载 :“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也就是说,体现地给去世的双亲安排后事,是孝道的最高表现。所以,自周朝开始,我国已经有了明确的丧礼,而后经过孔孟的“复礼”及后来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国的孝道文化越来越受重视。所谓“慎终追远”,就是仔细谨慎的办好父母的丧葬礼仪,并在日后办好父母死后的祭祀事项。中国的丧葬礼仪中,孝子孝女披麻戴孝是基本的讲究,其他还有,孝大孝女必须腰间捆着麻绳,孝子必须手柱孝杖,孝女孝妇必须有人搀扶,孝子的鞋不能完全穿上,必须汲拉着鞋,就是不能把鞋完全提上,要踩着鞋的后绑。那么以,这些规矩到底是如何来的,又是如何以个意思呢?其实,传统文化的形成,大都不是一台人立下的规矩,是在长期的发展传承甚至演变中而形成的,但人们习惯把每一种事情都找一台源头,而这些源头,往往被安排到大人物身上,因为只有大人物才有号召力。民间关于“披麻戴孝”的来历有好几个版本,有的说来自原始社会。那时候人的尾巴还没有完全退化掉,人到年纪大了快要死的时候,尾巴就会发黄无力,这时候其子女知道其大限已到,便要将其吃掉。这种规矩相沿很久,随着人们的大脑越来越发达,有一台老人快去世时,感受到这种悲哀,感觉这是人类的奇耻大辱,因此离家出走。其子女拿着麻袋到处找他,又当席子又当被,在山上找了他几天,找到他时,他已经死在一台山洞里,身体已经发臭。子女用麻袋盖着头捂着鼻子嘴,放声大哭。其实,这个传说经不起推敲,因为人还没有脱去尾巴的时候,还没有文明到发明麻袋。还有一台传说,说是一台老太太有两个儿子,但老太太渐渐老去的时候,两个儿子都不孝,老人把三个儿子叫到跟前,说自个死后不要厚葬,找个席筒卷出去即可,但要求三个儿子在他死前,每日都要看看门前树上的乌鸦和猫头鹰。这样,老人死前的这一两年,三个儿子发现小乌鸦会反哺老乌鸦,而小猫头鹰会吃掉老猫头鹰,这样一辈一辈传下去,乌鸦年纪大了都有很好的归宿,而猫头鹰都要被子女吃掉。终于明白了做人的道理,为了记住乌鸦与猫头鹰善恶孝逆的教训,在母亲死后,他们他们模仿乌鸦羽毛的颜色,穿一身黑色衣服,模仿猫头鹰毛色,披一件麻衣,并下跪拜路。后来,人们便世代相传,在亲人去世后穿素色衣服,披麻戴孝。更流传更广的传说,便是来自于克己复礼的孔子。说是孔子母亲快要去世时,孔子正在陈国讲学,闻报后抓了块白麻布当头巾,穿了件白袍当外套,拿起一条捆书简的麻绳束在腰间,未及穿好鞋就往家里奔。等到送葬的时候,孔子已经哭得腰疼腿软,只好拄着一根柳木棍。要知道,古代的学士们,头上都要戴头巾的,所谓“羽扇纶巾”,是学士们的基本打扮。而孔子所在的时候,已经有了丝织品和麻布,孔子设馆讲学时,并未受到统治阶级重视,所以那时候不是上大夫,戴个麻布头巾完全正常。而当时,棉花织出来的麻布本来就是白色的,如果需要其他颜色要人为地染上去,所以白色代表素净和纯真,孔夫子披麻戴孝,就是表示他对母亲的纯真孝心。而他柱的柳木棍后来演变为孝杖(我们这儿是用几根高粱秸子扎在一起当孝杖),表示父母死后自个失去依靠,只得拄杖而行。而踩着鞋绑,就是说明父母丧事是天下最要紧的事,急得连鞋都顾不上提上。应该说,把披麻戴孝的来历演变到孔子身上,是人们对于孔子的尊敬。而事实上,丧礼的形成不会来源于某一台人,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孔子之前,周礼已经有了"五服制度”,根据人们和去世之人的血缘远近,规定了不同的 5 种丧服,血缘关系越亲、服制越重 ;血缘关系越疏、服制越轻。而披麻戴孝,便是血缘最近的人,也就是子女的服饰,称为“上孝”。后来,这种五服制度,演变为人们论家族亲人间血缘远近的一种称呼,通常指五服以内为近亲,不可通婚。综上,披麻戴孝是中国传统葬礼中的一部分,是表达对亲人的终极哀思和尊重,来源于谁并不重要,只是表达了人们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承。当然,随着社会进步,人们逐步改变观念,改薄养厚葬为厚养薄葬,老人生前尽孝,那是最为重要的。死后哭得再厉害,礼道再全,老人也啥都不知道了。


axiu2734 2024-04-19 07:11

(原创)丧葬文化由来已经非常久远了,披麻戴孝就是丧彝文化之一。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它看成是一种封建陋习,而是中华民族传统习俗的一种。直至目前,不仅在农村,即使在城市也是一样讲究,只不过形式不同罢了。上古时候,因为经济水平和科技落后,虽有丝绸,那是富人穿的。普通老百姓穿的衣服大都是用麻织成的布。所以披麻带孝是普通老百姓常穿的衣服,丧服当然是麻衣省事。久而久之,“披麻”便成了约定俗成的规矩了。披麻戴孝的出处众说纷纭。有说最早出目前原始社会,当然这种说法也许是一种猜想罢了。有说出自古时候,有一台母亲,生下两个儿子,两个儿子都不孝顺,并且互相远离母亲。母亲到了晚年,将两个儿子叫到面前对他们说:“我死后你们不必安葬,用一床席子裹着尸体,抛向乱岗坟中就行了。但是从目前开始,你们天天看着,那门前大树上有一对喜鹊和一对猫头鹰”就算是尽孝了。两个儿子一听,喜出望外。想到母亲逝世后,不用花费银子了,天天望着门前那棵大树上两对鸟儿。眼看着那两对鸟儿,从下蛋、孵蛋到幼鸟长大。小喜鹊长大后,将母亲留在窝里,每天从外面寻食让母亲享受三天,然后再离开。这就是“反哺之恩”的来历。那小猫头鹰长大后不仅不喂食母亲,反而将其食之。兄弟两被喜鹊报答母亲的孝举深受感动,从此精心地侍候母亲。待母亲逝世后,一台穿着与喜鹊羽毛一样的白色衣服,一台穿着黑色的衣服送葬,表示白色学习喜鹊,黑色是以猫头鹰为戒。从此白色和黑色衣服便成了孝服。孺家文化在中国古人中是深深地扎根于民间,由于文化人的带头,民间便流行起来。比较靠谱的是传说是孺家的始祖孔子先生,周游列国传授他的孺家学说。有一天,家里传来消息说他母亲已经病故。孔子急损坏,也不讲究,急忙随手抓了一件麻衣披在身上,并戴上白帽,立马赶回家安葬母亲。所有的宾客见孔子这身打扮,认为这么有学问的人的穿戴一定有道理,是一种很好的纪念方式。从此披麻戴孝流传下来,便成了后人丧葬的礼服。随着人类的发展,在我们家乡有穿白衣服,头上裹着一条白帕为丧葬礼服的;有腰上缠着一条白帕,头上裹着一条白帕送葬的。到目前,也有手臂上戴着象当年红卫兵一样的袖笼,只是袖笼的黑颜色代替了丧葬礼服。至于丧葬的讲究,那真是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了。在我们家乡,老人去逝后,自有专门的所谓支客士根据当地的时俗,安排各项治丧活动。亲人首先是儿女都要穿孝服迎接宾客,并行跪拜礼。这个跪拜礼是不分辈分大小,都要行的。当地有句俗话叫做“孝子头,值狗球”,也就是孝子看到狗都该磕头的意思。接着就是亲朋好友参灵。参灵前,后人以长子为首,全家按长幼、辈分依次从左到右一字排开,向前来悼念的亲朋好友、左邻在舍行跪拜礼,以示对前来悼念者的感谢。直到悼念结束。披麻戴孝的主要讲究是从儿女开始至孙辈及以后辈分,家中无论大小都得穿丧服。丧服至少要穿戴三天才能脱去。这就是家乡当地的讲究。传统的丧事礼仪并不是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落后习俗,它是继承传统文化的一台方面,并且是对逝者无尽缅怀的表现形式。这种表现形式是文明的,它不同于风建迷信活动,又不污染环境,是值得传承的传统文化。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立即删除。


少年少年 2024-04-19 07:14

农村葬礼上,披麻戴孝,这批麻是啥讲究?有何出处?
农村老人百年之后,儿女们披麻戴孝,这是大部分地区的葬礼风俗。至于为啥要披麻戴孝,相信大多数人不清楚。下面,笔者就来分享一下当地的说法:源于一台传说据说很早以前,一位老妇人有三个儿子,因为老妇人年事已高,已经到了商量着做棺材、办后事的时候了,而每次三个儿子都是争执不断,甚至还大打出手。老妇人听了之后非常伤心。第二天就将三个儿子叫到自个床前,告诉他们自个死了不用棺材、不举办葬礼、也不用土葬,只需要用身下铺的席卷住找个没人的地方扔了就好。但是,需要答应她一台条件,就是从今天开始每天看看门前大树上的乌鸦和猫头鹰。三个儿子“喜出望外”,想着终于不用花钱了,就毫不犹豫的答应了。通过长期的观察,他们发现:乌鸦很小的时候都是老乌鸦外出寻找食物,来了喂给小乌鸦吃;等小乌鸦长大了,老乌鸦年纪大了不能再外出寻找食物的时候,就变成小乌鸦寻找食物来给老乌鸦喂。而隔壁树上的猫头鹰则不同,小的时候也是老猫头鹰找食物喂给他们,但到了老猫头鹰不能外出寻找食物的时候,小猫头鹰不是去找食物喂给老猫头鹰,而是吃掉了老乌鸦。看到这里,三个儿子算是明白了,痛哭流涕非常后悔,都说从目前开始一定要好好孝顺老母亲。可说来也怪,等他们回去之后,老妇人已经走了,再也没有留给他们尽孝的机会,正所谓“子欲养而亲不待”。所以,在为老妇人举行葬礼的时候,他们选择像乌鸦一样身穿素色衣服;并在身上批麻,颜色看起来跟猫头鹰一样,目的是为了告诉已经百年的老母亲——“老妇人要他们明白的道理,他们明白了、也记住了”。之所以这个习俗流传下来,一来是为了表达对逝去人们的思念、不舍和怀念;二来,也是为了提醒后人,要善待自个的父母,尊敬他们、孝顺他们。披麻戴孝的出处《仪礼》。仪礼中规定丧服要使用麻衣,并且分为斩衰(cuī)、齐衰(齐zī)、大功、小功、缌麻(缌sī)五个等级,称为五服。五服分别适用于与死者亲疏远近不等的各种亲属,每一种服制都有特定的居丧服饰、居丧时间和行为限制。您那里关于披麻戴孝,又有怎样不同的说法呢?
欢迎电击右上方红色【关注】,【农策分析】带您了解更多三农资讯、帮您解读更多涉农政策!


glendon 2024-04-19 07:21

农村葬礼,对于披麻戴孝是有一定的讲究!披麻戴孝总体体现为,儿女对去世老人的悲痛而痛之痛所在!也是从不同的衣着上更能分辨出哪位是长子,次子。在山东鲁西南,长子腰细麻最粗,次子相比较细一点。头戴孝三尺三,身穿孝袍,腰系麻,一手持哀棍白纸缠绕,一手挑幡就是长子!如果去世老人,还有一台健在,头戴三尺三的孝一定要系的一边长另一边短,让路人知道还有一位老人还活着。父母都去世出丧头戴孝系的孝巾相同。还有一台风俗就是头戴孝一定在眉头一侧针缝上一台棉花,意思是老人去世了,一切事交给街坊忙人们啦,孝子贤孙只有哭的份,不要其它顾虑!听不到外人的闲言碎语!尽量把老人顺顺利利安葬!


fm18 2024-04-19 07:21

这是来源于一台传说。传说有一位老人家知道自个时间不长了,就开始准备自个的后事。但是家里的三个儿子天天为老人家的后事吵闹,谁也不愿意多处一分钱。老人家看到这个情况,很伤心。于是,有一天她把三个儿子都叫来,告诉儿子说,她死了之后不需要给她准备棺木,也不需要准备灵堂纸钱,只需要用一台草席把她的失身裹了扔到郊野之外。儿子因为不需要花钱了就很高兴,但是老人家说她有一台要求,就是要求三个儿子要每天去门口树下看看乌鸦和老鹰。于是儿子就照办了,每天去看乌鸦和老鹰。他们发现,乌鸦小的时候,老乌鸦到处找食物喂养小乌鸦。等到老乌鸦年纪大了,小乌鸦就反过来找食物喂养老乌鸦。而老鹰小时候的情况和乌鸦相同,但是老鹰年纪大了之后,小鹰却没有像小乌鸦一样出去找食物,而且是把老鹰给吃掉了。看到这样的情形,三个儿子非常难过,觉得自个对不起老母亲,于是赶紧回家找自个的母亲。但是,当他们回到家的时候,发现母亲已经不在了,他们再没有机会孝顺自个的母亲了。所以,后来给母亲举行葬礼的时候,为了纪念老母亲的教导,也为了让母亲知道自个错了,所以就选择了跟乌鸦一样颜色的衣服,并且在身上披上了一层麻衣,因为麻衣的颜色跟乌鸦相似。就这样,这个习俗慢慢就流传下来了,用来表示对死者的一种孝顺和怀念。


无肉不欢野心澎湃过度的颓废策马 2024-04-19 07:22

披麻戴孝不仅在农村流传和盛行,就是在城市也有它的身影。披麻戴孝是行孝的最高礼节,也是对逝者最沉重悼念的表达方式。只是披麻和戴孝不可分开,要说“披麻”的讲究,不得不从“披麻戴孝”说起:披麻戴孝的讲究披麻戴孝的“麻”字,指的是桑麻编织的粗糙麻片,或是指麻子桔杆剥皮的麻丝。有的是用麻片经过缝制成衣服的形状,谓之“孝服”;有的是用白棉布缝成衣服,称“孝衫”,类似于袍子,然后将丝麻束于腰间(我们当地就是这样)。各地风俗有差异,其穿戴要求也不尽相同。在我们当地只有这几类人才披麻戴孝:儿子和女儿。他们是重孝之人,也称孝子、孝女。不仅要披麻戴孝,手柱孝棒(柳木梗缠上白纸)还要穿着白鞋,踏倒鞋后帮(脚不能完全放入鞋中)。同样也适合于干儿(女)。“五服”之内的侄子(女)、侄孙(女)。“五服”是以自个为中心的上四代和下四代之间形成的血缘家族关系网,也就是说,置自个于中间位置而形成的,即九代九族。而披麻戴孝与“五服”有直接的关系。凡“五服”之内的,孝服都是各自家庭缝制,与事主无关。当地人把这叫“生分孝”。将来谁家有丧事,也会如法遵守。外甥(女):外甥是至亲,他们穿孝衣也只能在丧礼之日,随过了份子钱,管事的才给你孝衣和麻丝。如果为了“戏耍”外甥,主要是嫌份子钱少,太小气。故意不给。当二次补随之后才给你。当庭广众之下,外甥都会乖乖的“就范”,才能“披麻戴孝”。准女婿。这个才是亮点。民间有句“羊叫唤,穿孝衫”。也就是说,女婿只有牵来了一只绵羊当“祭品”,才会给你孝衫穿。这个都是约定俗成的,女婿多了,路途远了,不想牵羊,也行。随上与羊价钱对等的份子钱,才会给你孝衫。这个当祭品的羊,也不是当天宰杀吃用。而是由事主家喂养,三周年祭日才食用。不过在当时,是祭品,会颇受礼待的。披麻戴孝,一来可以判断与逝者亲疏关系,二来表达对逝者的思念、不舍和怀念;三来也提醒后代人,要善待自个的父母,尊敬他们,孝顺他们。关于披麻戴孝出处有三。不过,或是倾向于这个:孔子母亲快要去世了,孔子正在陈国讲学,闻讯后拿了块白麻布当头巾,穿了件白袍当外套,又用一根捆书的麻绳扎在腰间,沒来得及穿好鞋子只奔家中。等到送葬之时,孔子已经哭得连腰腿都发软,只好柱上了一根柳木棍。孔子所在的年代,已经有了丝织品和麻布;孔子又不是上大夫,戴个麻布也属正常,且当时的麻布,刚织出时是白色,以后才着色缝衣等;孔子是“圣人”,是个大人物。想必只有这一种说法靠谱些。披麻(戴孝)的出处并不重要,它只是中国传统丧礼的一部分。只是表达了人们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承。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思想观念的不断变化,这一习俗想必也会有改变的。大家觉得呢?【@为生活而提神】


0

上一篇:

下一篇:

精彩评论

暂无评论...
验证码 换一张
取 消

最新问答

问答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