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区有不愿撤离的群众 有人救灾、有人摆拍?
上观新闻消息,暴雨侵袭京开发者_开发问答津冀。百年不遇自然灾害带来的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救援挑战。对于北方来说,洪灾是相对陌生的场景。面对灾害,专业的自救意识、救援能力与救灾秩序尤为关键。
8月5日凌晨,我们联系上了刚刚从涿州洪灾现场撤离、尚在返程路途中的子鹊救援队。这支来自上海的民间救援力量,参与了此次洪灾中许多核心攻坚任务。回想起浸泡在水中等待救援的城市与村庄,他们有许多来自救灾现场的经验与观察。
以下是子鹊救援队队员洪运寅的讲述。
讲述人:洪运寅 37岁 子鹊救援队创始人之一
地形、水流、杂物考验救援专业技术
我们从7月下旬一直密切关注北方的暴雨情况,时刻关注气象云图,也咨询了一些专家,准备随时出发。7月31日上午10点半,大家在线上开了个简短的会议,决定当天出发。随后是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动员队员、整理装备、向上级部门报备等等。
下午5点半,我们的第一辆车搭载了3名救援队员,带了两艘冲锋舟、两个30匹的船外机出发了。需要特别说明的是,30匹是这种规模救灾的基本线。在现场,我们发现低于30匹的船外机基本无法工作。在第一辆车上,我们还带了医疗装备、水和干粮。
救援装备。受访者供图
我所搭载的第二辆车是下午7点出发,也是3个人。此外,我们还有一个队员从石家庄出发。这一次我们一共派出了7个人,统计下来3天一共救援了318名受灾人员。
路上开了20多个小时,8月1日下午不到2点,我们抵达涿州,立即进入现场救援。第一个需要攻坚的点是涿州市桃园区一个木材厂。
当天从早上七八点开始,就有比我们更早抵达的救援队想要进入救援,但是一直到我们抵达都没拿下。我数了一下,当时其他救援队为了进入这个木材厂,损坏的艇大概就有六七艘。
之所以这么艰难,有很多因素。地形、水流、杂物都非常考验救援的专业技术。涿州本身算是旱地,这样规模的暴雨洪灾非常罕见,许多人对洪灾没什么概念,在应对上也缺乏经验。
在现场救援的主要工具是冲锋舟。在城市洪涝区域,浑浊的泥浆水中会有各种杂物,非常容易划破冲锋舟。我们在现场发现,最深的区域水深有20米,许多电线杆都在水下,非常容易损坏船外机,一旦损坏,动力系统就无法工作。
由于我们队伍水上救援的专业经验相对丰富,所以顺利救出了木材厂的被困人员,一共18个人。当时他们已经全部爬到了彩钢板搭建的厂房房顶了,而水面距离整个人字形房顶最高处只有二三十厘米。
救灾现场。受访者供图
有了这次经验,从第二天开始,在当地的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我们去了许多相对复杂的救援现场。
第二天我们去的一个重要点位是码头镇。当地发生灾害后已经断水断电断通信好几天了,情况非常急迫。这个地方的最大难点在于,受灾区域的地形类似于一个靶子,水流是一圈一圈扩散开的。对我们来说,很多地方的水深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深度,对救援车辆来说太深无法驶入,对救援的船来说又太浅,一不小心就容易发生船底摩擦,被划破。
所以我们必须不断侦察地形,一点点推进,逐步靠近中心区域。在向码头镇镇中心突进的过程中,我们一路上还救援了不少紧急的被困人员,有些挂在树上,有些抱在电线杆上。
后来我们才知道,挂在树上的那位,也是当地老百姓,他自己找了冲锋舟、船外机想回镇里救人。但让我有点哭笑不得的是,他本人甚至不会游泳。我想他也是心地善良、救人心切,在那样的洪水之中,能不顾自己安危去救人还是很令人触动的。
由于地形复杂,我们在码头镇花费了整整半天,一共救援了10个人。
接下来去的一处地方是刁窝镇。这里的复杂之处在于,在这个镇子的主干道两侧分布着3个村子,镇子上还有一条河流。主干道的水流相对平静,但靠近河流地方,两侧会形成两个不同方向水流,整个救援区域,形成了一个三明治一样的三层水流。河流本身向左流,河流的两侧水流则向右。
在这样复杂的水流中,是非常考验救援力量专业性的。最终,我们也花了很大力气,终于打通了一条救援道路,相当于啃下了最硬的一块骨头,让更多救援力量能够进入,我们就辗转去下个点位了。
这其中,水上救援的驾船技术尤为重要。因为洪水浑浊,完全看不清水下情况,有时候碰到障碍物,你只能依靠水面的情况去判断障碍物大小,并且迅速决定如何处理。一方面要避开障碍物,另一方面要判断水流方向,合理发力,否则船本身也容易受损。船外发动机抬一下、压一下,操作的幅度非常依靠经验。
我们这支救援力量虽然人数不多,但专业能力还是非常过硬的,尤其是我们的水域救援能力,我们这次来驾船的队员利用自己去国外考过IRIA的证书,在救援实践中是非常关键的优势。
救灾现场图片来源:解放日报社
有人救灾,有人摆拍
我记得第一天我们去攻坚的时候,有个来救援的朋友,因为技术原因,带来的6艘船都在木材厂那里损坏了,只能依靠车辆来协助我们送补给物资,也算做了一些贡献。
如果只是缺乏经验、技术,大家可以互相帮忙。可是在救援现场,我也看到过有号称来救援的人,带了一艘只能乘坐4个人的小船,一个驾驶手,一个操作手,还特地带了一个人专门拍摄,留给救援的就一个位置。什么没干,先把机位放好,摆出一副正在救人的样子。看到这样的场面,确实容易生气。
由于受灾区域通讯中断,对于许多老年群体聚居的社区来说,会更艰难一些。父母困在楼里,子女会非常着急,有时候情绪激动,每个人都希望救援力量赶紧去救自己的家人。但事实上,这反而容易给救援带来困难,我们首先要确保救援通道的顺畅。
后来大家想了个办法,就是组织这些家属当向导,有秩序地引导外地来的救援力量进入灾区。一方面疏解家属的情绪,另一方面也有效地为救援提供了支持。
北方洪灾罕见,很多老人收到了转移的通知,可能也没有能力预判自己的处境,觉得不会有太大问题,所以尽管当地确实已经有预案,比如组织群众转移到一些场馆,但依然有人不愿意离开。
有件事让我印象很深。我们在刁窝镇救援时,有一处是一个乡政府的办公楼,几十个工作人员困在楼里。洪水从办公楼背后来得又猛又急,一堵墙已经被冲垮了。我们把他们一一救出之后,递了水,大家节约物资,四五个人分了一瓶。
一到安全地带,这些乡政府的工作人员没有片刻休息,立刻投入到紧张的工作当中,非常有序地去组织救援群众。我看到他们这样的状态,其实特别感动,他们自己也是刚刚被救出的灾民。
现在回想,有几点经验想和大家分享。首先是,不要倔。我们在现场还是会看到一些不愿撤离的群众。有个七十多岁的大爷,最后是被他儿子拖着撤离的。其次,还是需要有一些自救的意识和知识,家里记得存一些饮用水。还有一点,不要擅自行动,不要做能力范围之外的事。我们有一天在水里发现一个人,他竟然打算游泳去上班。游到一半,发现不行,只能把自己挂在电线杆上,等待救援。水已经漫过下巴了,还想着去上班。我们看着都挺难受的。
大型救援,没有谁可以独自把事情干完
从救援的角度来说,最重要的还是专业程度,救援效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此。不管是在技术、装备,还是个人防护方面,都需要更专业的状态。
抵达涿州前,我们在距离目的地还有100公里时候,就把所有的救援服装、装备都穿好了。3毫米胶衣在这么热的天穿在身上,即便在空调房里都是非常闷热的。我在救援现场看,几乎没有人这么穿,但事实上,在救援现场,特别是在城市里,具有危险性的杂物是非常多的,如果不这么穿,玻璃、家具、电线……各种杂物都有可能带来重伤。而且泡在水中,伤口一旦感染,后果可能更严重。
救援服装、装备是重要的。受访者供图
除此之外,在现场时,各个队伍之间的配合也很重要。救援结束之后,我自己在朋友圈里感谢了很多人,其中不少是其他救援队伍的力量。在这样的大型救援,没有谁可以独自把所有事情干完。我们这次配合的几支队伍还是挺给力的。如果能在专业术语、手势方面再统一一下,沟通效率会更高。
我们自己团队下一步可能会想办法加强救援现场内部通讯的综合能力吧,要研究一下如何在现场加一个小型基站或者中继,来确保队伍内部通联。
救援时保持信息通畅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要素。除了现场通信,我们发现这次很多灾害求助信息,会有一些志愿者在网络上收集,再给到救援力量。这个流程、手段、平台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如果能有一个大型网络平台统筹,通过技术手段做一些去重的工作,也能提升救援效率。
这次救援的经历中,有几个场景一直在我脑子里反复出现。我们的队员当时救出一家三口,孩子的书包里是父母给孩子装的面包饼干。小姑娘被救出来之后就问我们的队员,“哥哥你饿不饿呀?”上岸之后把自己书包的食物哗啦哗啦全部倒出来拿给我们。还有一个老奶奶,知道我们马上要去下一个救灾点,把自己烙好的油饼拿给我们,说:“可能不怎么好吃,但油肯定是干净的。”还有位当地的朋友,把自己的无人机拿出来,主动帮我们用无人机侦查路线。机器差点飞没电掉落,好在最后找到了。
就是这些让人觉得很感动的细节,让我们对这个陌生地方建立了感情。回来的路上,我还收到涿州统战部的工作人员向我发来的求助信息。当地现在进入灾后清淤、赈济阶段,需要清淤用品、消杀用品,小到胶鞋、铁锹、大扫把,大到发电机、污水泵、铲车都是当地急需的物资,如果大家有资源有余力的,也希望能够再帮帮他们。
救灾现场。受访者供图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