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读无锡 探寻发展故事背后的“蝶变密码”?
现代快报消息,7 月5 日至 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强调江苏" 有能力也有责任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 ",并对江苏提出了" 四个新 "的重大任务:在科技创新上取得新突破、在强链补链延链上展现新作为、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探索新经验、在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上实现新提升。
殷殷嘱托,谨记于心,笃之于行。7月 20日-22 日,无锡市委宣传部、无锡市委网信办联合现代快报共同举办的" 中国式现代化无锡新图景 ·2023 全国地方媒体总编辑看无锡" 活动成功举行。
在无锡这三日,来自重庆、广东、浙江、湖北、四川、北京、上海、山东、安徽、江西、江苏等十多个省市 22家地方媒体,30 余位总编辑、记者围绕 "四个新" 采访调研,用手中的镜头、笔下的文字记录无锡的发展新故事,解码在无锡大地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经验。
无锡是近现代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源地之一 ,又是改革开放后工业发展的重镇 ,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社会和谐,总编辑们在锡城看了哪些走在全国前列的示范之地?透过锡城这扇窗,他们会有哪些思考与收获?
推进科技创新,要汇聚天下英才
"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对未知自然充满了无限向往。如今,飞向太空、潜入海底的梦想已经成为现实。在无锡,这所实验室开启了中国深海研究新篇章。
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创办于 2020年,围绕国家在深海领域安全保障、科学研究、资源开发的重大战略需求,汇聚人才开展技术攻关,正迅速跻身世界深海技术前沿的" 领跑者" 之列。
面对深邃神秘的海洋,一切探索都需要科学技术支撑。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作为大国海洋重器" 奋斗者" 号的孕育者,太湖实验室致力于攻关深海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并持续取得了新突破:世界首艘智能技术试验船已完成总体设计,即将开工建造;深远海船舶 6000kw 级全回转推进器关键性能指标大幅提升,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船舶工业 CAE软件自主可控取得新进展,逐步建立起我国船舶工业软件产学研用生态圈。
技术新突破背后是人才的汇聚,太湖实验室机制创新的重要经验之一是人才制度的率先改革。通俗地说,这里能够集结国内最高水平科研团队、最先进科创力量攻关最难的问题。
据悉,太湖实验室成立以来就在不断创新科研体制机制,破除制约人才聚集的传统藩篱,譬如该实验室积极探索重大科研项目任务 "揭榜挂帅制"" 科学家领衔制 "等新模式,为其他地区建设科研平台提供经验借鉴。
科技创新不只是国家级实验室,也在阳山水蜜桃的桃园之中。
全国四大蜜桃产地之一的阳山镇,拥有独特的火山土以及江南温润适宜的气候,加上桃农一年四季的辛勤培养,让阳山水蜜桃美名远扬。" 以前的桃农对种植没有系统的知识,有人辛苦了一年,却没获得丰收。" 高级农艺师、阳山水蜜桃桃农协会原秘书长赵逸人告诉记者,多年来,阳山镇向果农推广生态果园生草栽培技术,以此改良土壤、增加有机质、改善果园生态条件。此外,还利用植物性引诱剂等多种措施减少病虫害,利用土壤肥培技术改善土壤健康程度。
50 多岁的种桃大户孙建勤首创的苏南水网地区桃园宜机化集成技术,解决了水网地区 200毫米日降雨量条件下的排水问题。孙建勤通过对国内外果园机械比较选型并引进使用,实现了水蜜桃机耕、植保、除草、施肥、田间转运、修剪等重体力劳动环节的" 机器换人 "。20 亩的桃园,仅需12 分钟就可以完成喷雾作业,科技让阳山的农民种出了更美味的水蜜桃。
如今,阳山水蜜桃机械化生产模式与典型案例,不仅入选了农业农村部公布的第二批特色经济作物适宜品种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与典型案例,还获得了全国推广。
" 之前就听说过阳山水蜜桃的大名,这次来到无锡,参观了水蜜桃种植展示园,对阳山水蜜桃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深圳晚报副总编辑林航表示,没想到水蜜桃种植居然也能叠加这么多高科技手段,他相信经过科技赋能再加上无锡深厚的城市文化底蕴助力,阳山水蜜桃一定会成为全国知名的农业品牌。
做强产业链,要政校企形成合力
经济体系环环相扣,互为支撑。一直以来,无锡人深知这一道理:一旦某一产业上下游企业不断聚集而形成完整产业链条,便有着 "拆不散、搬不走、压不垮 "的特质。
拼经济拼发展,从根本上拼的是城市产业链," 强链补链延链" 正是无锡主抓经济工作的关键词。由清华大学与无锡市人民政府联合共建的清华大学无锡应用技术研究院便是无锡强链补链延链的超强 "助攻 "。成立 11年,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百余家。其中,由研究院孵化的企业江苏卓胜微电子于 2019年上市,是江苏省首家集成电路设计上市企业。
可以说,研究院已经成为无锡推进强链补链延链的重要抓手——逐渐形成了集成电路、两机、双碳技术、物联网、先进制造和生物医学六大技术研发重点领域,还实现多个从 "0" 到 "1" 的重大突破——由微纳电子与系统芯片实验室研发了世界第一款抗量子攻击商用密码芯;燃气轮机中心研发的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叶身防渗保护工艺,突破国产瓶颈;生物医学中心研发的耳鸣康复治疗仪,获第49 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由培育孵化企业研发的国内领先企业级核心处理器电源管理芯片、国际前沿水平国产时钟芯片,成功助力国产替代进程。
此外,研究院通过打造集成电路创新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公共服务作用,开展理化、电镜、失效分析、可靠性测试等系列技术服务,累计服务国内集成电路企业 200余家;研究院建立 "技术研发 -科技金融 -企业孵化 "全链条孵化模式,助力地方经济和行业高质量发展。
大皖新闻副总编辑童建明表示," 高校和地方以及企业合作的事情并不少见,很多地方都在做,但是像无锡这样做得这么好的不多。刚刚听介绍,这个研究院已经有了很多成果,并且还孵化出了知名上市公司,这个很了不起。在无锡这个地方,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高校和地方、企业合作为城市产业经济发展带来的动能,同时也看到了科技兴国、产业强国的未来。"
据统计,研究院成立以来,累计孵化引进集成电路、先进制造等重点产业高科技企业百余家,累计营业收入超160 亿元,各项税金超7.5 亿元。其中,2022 年度孵化企业营业收入超过 41亿元,各项税金超过 3亿元。
除了平台发力强链,企业也在自主补链延链。
发动机是当前汽车、工程机械及农用机械的主要动力来源,而发动机尾气的排放给环境和人们的健康带来了较大危害。如何减小发动机尾气的负面影响?这一答案可以在无锡恒和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找到。
虽成立仅 8年,但恒和环保已经成为国内发动机尾气后处理系统龙头企业,在商用车后处理系统领域市场占有率居前三位,中轻型商用车细分领域居第一,前五年总产值达34 亿元。
恒和环保成立后,开发了具有自主产权的电磁脉冲柱塞套筒式计量喷射技术、周向变流式SCR 混合器结构技术等国际领先技术。同时率先在全套系统中采用国产核心零部件,主打产品——柴油机尾气排放后处理系统,打破了国内同行业依赖国际品牌企业技术路线的现状,企业也迅速切入汽车产业链中空白领域,进一步提升企业竞争力,也让无锡的汽车制造产业更有韧性。
江南都市报总编辑张晶是第一次来到无锡," 在我的印象中,无锡是一个文风鼎盛的地方,这里走出了很多有名的文人墨客、科学家、作家等,此次采访行我看到了一个既传统又现代的无锡。" 在参观过程中,张晶不时提问,她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在恒和环保能感受到科技发展的力量,还有高精尖技术在产业项目发展中起到的重要推动作用。而无锡作为 "动力之都 ",营商环境十分优越,相关产业链的布局也值得借鉴,张晶表示将通过报道的方式,把无锡的故事带到江西。
建设现代文明,要传承活化传统文化
一座城的历史文化资源,既是城市的积淀所在,更是城市发展的宝藏。从保护一条古街巷、再到谋划一座城,如何让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始终 "留住根与魂 ",留住记忆、记住乡愁?无锡亦有答案。
走进无锡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江南水乡的气质迎面而来,两岸的古窑、仓库见证这里曾经的热闹非凡,如今又化身热门景点吸引无数旅客,继续着千百年来不变的繁华。
清名桥是无锡古运河上最古老、规模最大、保留最完整的单孔石拱桥,还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当前的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核心区占地面积 18.78公顷,是无锡古运河的核心精华地段。
乘船沿着运河观赏,过去的热闹繁华正在换一种方式延续。如今热门的旅游航道,在明清时期曾是繁忙的货运线路,当年的货船变成了游船,赶工的船工变成了打卡的游客 ……而在近代诞生的众多工厂和企业,例如始建于 1896年的永泰丝厂、建于 1921年的蚕丝业仓库、创建于 1955年的压缩机厂,都摇身一变重生为中国丝业博物馆、北仓门艺术中心和 "N1955 南下塘文化创意产业园 "。
大河报副总编辑、副总经理庞瑞妍第一次来到清名桥,乘船穿越石桥,又逛了无锡窑群遗址博物馆,她对这个街区在景区打造和历史传承方面有了更深的理解,并开始向全国网友 "安利 "。" 今天来到‘运河绝版地’,感受到这里的运河之美、街区之魅,全国各地的网友们可以来到这里走一走,实地感受!"
开无锡书院风气之先的东林书院,也是无锡成功活化文化资源的典型案例。2022 年,为了让文物 "活" 起来、火起来,无锡提出 "百宅百院" 活化利用工程,即激活历史文化资源,挖掘时代功能价值,全面提升文保单位、博物馆、纪念馆、工业遗存等保护利用水平。
在不改变东林书院中轴线核心建筑基础上,书院对户外空间、辅助建筑和区域功能进行了" 大刀阔斧" 的调整。弓河沿岸广场建成开放式游园,卷轴照明灯、书卷形制的休闲椅,是浓浓地书卷气;" 再得草庐 ""三公祠 "以文创体验中心的新面貌出现开放;南门是集游客中心、书院花圃和文创中心为一体的艺术中心,在此可品茗、手作等。
在软件的文化体验活动上,书院邀请到了无锡非遗传承人,书法、手作、射箭等专业老师现场为市民游客指导教学。此外,还推出 "一榜九进士 "剧本演绎活动、" 东林拾忆" 小剧场等特色活动。
" 东林书院是享誉全国的知名文化遗产,它创新性的活化和利用,让老百姓在书院中互动体验,可以真正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这也是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有益尝试。" 新快报副总编辑李青表示,通过这次调研,她切实体会到无锡的文化底蕴,也将会把无锡一些好的经验、人文特色等带回广东,分享给更多人。
" 下一步,我们计划组织邀请文化学者开展‘东林会讲’,重现东林讲学之盛况。举办评弹雅集、手作体验、文创市集、花道展示等,让市民在历史和现代的交融之中,感受最惬意的‘书式生活’。" 东林书院负责人表示。
实现社会善治,要用好数字技术
数字技术是推动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路径," 数字无锡" 建设已经成为无锡治理现代化落地的强大引擎。在城市治理 "智慧化"" 智能化" 的呼唤下,无锡市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应运而生。
无锡市城运中心成立于 2021年 3 月,主要负责具体协调推进治理数字化转型和" 一网统管 "体系建设与平台运行工作,承担三跨事项的指挥协调与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支撑保障,市级重大政务信息化项目的集中代建,12345 政务便民服务热线的日常管理,政务信息化基础设施、城市数字底座与市政府网站群的规划建设、管理运营等职能。
据介绍,无锡市城运中心是江苏省第一个以数字底座为核心的" 城市大脑 "。该中心综合运用不间断视频轮巡、AI 智能算法等方式,自动识别重要交通道口货车通行、夏季防汛减灾、环境卫生等方面易发生的问题,动态实现零延时信息馈送。
" 参观了无锡市城运中心后很受震撼,大厅内巨大的屏幕背后是一张巨大的网,而网的后面其实是无锡数智建设的巨大成果。" 上海新闻报社总经理秦川告诉现代快报记者,这张大屏幕运用了各种数字手段,让大家看到了一个云上的无锡,它也让城市治理达到了新的高度," 从看见到预见,整个城市变得更加聪明。"
计划到 2024年,无锡市城运中心将接入 40个以上行业智慧应用,建成 35个" 一网统管" 标杆性多跨场景,重点应用场景实现基层全覆盖,城市数据 "一屏通览 "、社情民意 "一号通接 "、城市开发者_如何学C管理 "一键指挥 "、业务处理 "一网协同 "全面实现。
这样的数字化管理并不是城市的专属,在滨湖区胡埭镇,也有一个" 最强大脑 "——胡埭镇综合管理服务指挥中心。
" 常住人口、群租房、经营用房,可能存在潜在安全风险等等,这些都能在指挥中心查到,并且直观地显示在曲面大屏上。" 胡埭镇指挥中心管理站副站长包凯圆介绍,为加快完善镇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机制,提高数字化治理水平,镇里推进 "数治胡埭" 项目建设,根据村社区布局进行精准的网格划分,对社区网格进行清晰的定位。
同时,胡埭镇通过志愿者采集、条线部门数据共享、智能技防设备集成等多方渠道获取鲜活数据,实时更新房屋、人口等数据信息,做到指挥中心大数据平台数据信息实时、准确。如今,胡埭镇已组织了一批由 64名网格员以及数百名志愿者形成社会服务志愿者队伍。
此外,胡埭镇全域推进 "1+4" 基层治理模式,努力打造自治、法治、德治 "三治融合 ",为全区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提供胡埭样板。未来、胡埭镇还将以" 五个互联网 +"治理体系在基层社会治理服务智慧化、智能化上走在前列、作出示范。
近年来,无锡始终把" 安民" 放在首位,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坚持保障、改善民生,努力增进人民福祉,持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在指挥中心看到了胡埭镇数字治理的演示后,石家庄日报社副总编辑魏宪亮说:" 基层情况比较复杂,但胡埭镇把数字科技引入到基层治理中,调动社会力量协作发力,把复杂的工作变简单,让基层工作变得更高效,同时也能更好地服务群众,这一做法值得点赞推广,我们要好好宣传无锡这种做法,让更多的地方能够打破思想疆界,通过科学技术赋能,把基层服务工作做好、做优!"
现代快报 + 记者 龙秋利 熊平平 马壮壮 宋体佳 金辰 朱鲸润 高艺 陈敏 / 文 顾炜 顾闻 尤力庭 / 摄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