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者

彩色梦露是谁画的呢??

姚远 开发者_Python百科 2022-07-01 13:24

不知你想问的是不是安迪·沃霍尔的波普作品《玛丽莲梦露双联画》,从微博找的如下

 

 


线线2014 2022-07-01 13:28

  安迪·沃霍简介

  1962年的好莱坞,爆炸性的新闻是著名的影星玛丽莲·梦露在家中自杀,她的死因至今仍旧时时成为社会舆论的热点话题。而就在梦露死后的一个星期,纽约出现了一幅梦露的肖像画,是透过丝网印刷手法和不断重复影像将人物的照片印在了画布上,这在当时的纽约十分时髦。它的作者就是安迪·沃霍。

  安迪·沃霍(Andy Warhol)是CIGE的常客,作为美国波普艺术运动的发起人和主要倡导者,他用丝网制作的著名形象,从玛丽莲梦露到毛主席,被认为是我们时代最有意义的艺术作品。他自己就是一个成功艺术家的象征,他的作品几乎被每一个重要的收藏家和博物馆收藏。

  沃霍是现代艺术的英雄或反英雄,因为正是他将艺术消失的仪式之途,艺术中所有的伤感,其否定性的通透和对其自身真实性的无动于衷,推向了极端。这位现代英雄呈现在艺术中的不再是崇高,而是商品世界的冷嘲。

  ——让·鲍德里亚

  如果说以马奈为首的所谓“1863年的一代” 的出现标志着现代主义艺术的确立的话,波普运动在1960年代的出现,则表明现代主义艺术已经走向终结。经历了百年风雨后,现代主义艺术的最后一个主要流派(以波洛克为代表的抽象表现主义)及其理论基础(由格林伯格倡导的先锋派形式主义)于1950年代开始走向崩溃。十分巧合的是,正是在整整一百年后的1963年,安迪·沃霍、詹姆斯·罗森奎斯特、克莱斯·奥登伯格、罗依·利琴斯坦、汤姆·韦斯曼、罗伯特·劳申伯格、亚斯珀·约翰斯、金·狄尼等一代波普艺术家终于有机会在落杉矶举行的杜尚回顾展上齐聚一堂。虽然这些艺术家的创作道路和艺术思想不尽相同,但他们显然分有一个共同的理念——作为消费社会和大众文化与电子传播时代的艺术家,他们应该同现代主义分道扬镳了。

  虽然波普一词是英国人(批评家阿洛威和艺术家汉密尔顿)的发明,但波普艺术在本质上就属于美国的产物(这一点我们在后面再谈)。尽管奥登伯格、约翰斯、劳申伯格和利琴斯坦等在美国率先走上了波普艺术创作之路,但波普艺术所代表的艺术观念和意识形态内容却要等到安迪·沃霍在六十年代自实用美术进入“纯艺术”领域后才全部显露出来。在很大程度上,正是这位小个子的捷克裔美国人以其创作和生活方式彻底颠覆了现代主义传统。

  安迪·沃霍于1928年9月28日出生在美国的一个捷克移民家庭。长久以来,沃霍先后声称自己出生于克利夫兰、费城或匹兹堡。可是,根据斯特恩和普林顿所著《安迪:一位美国人的传记》一书中附录的出生证明,沃霍应出生在宾希法尼亚州小镇弗洛斯特城。但是,沃霍坚称那份出生证明是伪造的。我们知道,客死他乡的美国早期现代主义艺术家詹姆斯·惠斯勒也曾隐瞒过自己的出生地。但这里的不同之处是,惠斯勒想要表达的是一种文化上的无所依附,而沃霍则想显示其与置身其中的文化的亲近。事实上,沃霍的父亲在1912年才由捷克移民美国。他很快就在宾州煤矿公司找到一份工作,先是作建筑工,后来也曾下矿井采煤。不过,他要等到九年后才能把妻子接到美国,这足以证明第一代移民生活的艰辛。沃霍的父亲在卧病三年后于1942年去世,留下妻子和三个儿子。为了生计,沃霍曾跟卡车卖过水果并在小杂货店当过店员。沃霍于1945年进入匹兹堡卡内基技术学院学习艺术,准备在毕业后当一名中学美术老师。在暑期于百货商场打工时,他参与了一些橱窗设计工作,同时有机会看到了一些著名时装杂志。这些东西不仅使他有了对于时尚的感觉,同时也向他展现了一个与其生活完全不同的世界。

  1949年,沃霍在一位朋友的怂恿下前往纽约闯天下。尽管初到那里的沃霍拘谨腼腆而又衣着寒酸,但运气却不错。到纽约后的第一个夏天,沃霍就得到了一个机会,为《魅力》杂志上的一篇文章《成功是纽约的一个工作》画插图。而这第一件作品的主题似乎已经预示了沃霍未来几年的创造内容和生活道路,那就是作为恋物崇拜对象的时装广告,以及作为个人野心和追求成功之象征的梯子。不久,沃霍便搬出寄居的朋友家,在一百零三街和曼哈顿大道附近租了一套地下室公寓。在那个地方,住满了初到纽约的年轻人,而且个个雄心勃勃。在随后的几年间,沃霍拼命地工作,并多次搬家。他在这个时期的主要作品是为I.米勒公司创作的时装鞋系列,另外一些商业广告作品也开始经常出现在著名报刊杂志上,如《纽约时报》、《魅力》、《时尚》、《纽约客》等。这时,他已经为曼哈顿商业艺术设计界所接受并迅速窜起。

  1954年,沃霍首次获得美国平面设计学会杰出成就奖。在1956和1957年,他又连续获得艺术指导人俱乐部的独特成就奖和最高成就奖。他的第一次个展是1952年在纽约休格画廊举办的《安迪·沃霍:根据卡波特作品创作的十五幅素描》。1956年,其作品入选在现代艺术馆举办的《近期美国素描展》。为了处理日渐增多的设计业务,安迪·沃霍公司在1957年成立。大约在1958年,沃霍在莱克辛顿大道和八十七街处买下一座四层的房子。这样,在不到十年间,沃霍便已经成功地在纽约站稳脚跟。他有稳定的工作,很不错的收入,宽敞的住房,交游甚广,且小有名气。

  不过,沃霍并不满足,现在他需要的是进入所谓严肃的高雅艺术领域。在当时的纽约,以莫里斯·路易斯和肯尼斯·诺兰德为首的第二代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已经崛起,而约翰斯和劳申伯格等早期波普艺术家也已红极一时。特别是后者的突然走红和财源滚滚令沃霍羡慕不已且按捺不住,就象他对朋友说的:“这我也行。”可是,沃霍进入“严肃”艺术家圈子的过程并不如他想象的那样简单。最初,他想由卡通式绘画创作入手,但很快就发现,利琴斯坦在这方面已经先行一步。更重要的是,纯艺术界似乎不太愿意接受他。例如,虽然利琴斯坦的作品已经得到普遍承认,但沃霍创作的类似卡通绘画却遭到所有纽约艺术经纪人的拒绝。又如,尽管约翰斯和劳申伯格是沃霍倾幕的对象,而且他们与沃霍的创作道路和风格也有相似之处,但沃霍与两人结识和相交的努力却未能得到即时回应。双方共同的朋友安东尼奥对沃霍解释了其中的原因:“你太时髦,这令他们感到不舒服。而且,你是一位商业艺术家,这也令他们不舒服。虽然他们也曾从事过这种创作……,但他们是为了生存,因此甚至不在那类作品上署名,而你却大张旗鼓地得奖。”

  的确,从一开始,在沃霍身上就有一些同以往现代主义艺术家们截然不同的东西。例如,

  梵高蓬头垢面,甚至割掉了自己的耳朵,沃霍却戴银色发套,还为自己的鼻子做了整容手术;高庚可以离开巴黎去大溪地去寻找创作的源泉,沃霍一旦离开曼哈顿商业区就无法进行创作,甚至无法生活;较沃霍稍早一些的“最后一位”现代主义艺术家波洛克仍然离群索居,整日满面愁容,沉默寡言,但沃霍出入于一切社交场合,性情随和,讨人喜欢。据其朋友卡利的回忆,沃霍一周常常出席五六次聚会,有时一个晚上就要赶两三个活动。他喜欢有钱也喜欢花钱,善于敛财也善于理财。因此,自浪漫主义时代以来,现代艺术家所呈现的那种作为一个外在于不欣赏其才能的社会中的落魄、孤独、愤怒的艺术家形象已经不再适用于沃霍。从始至终,沃霍对于自己生活于其中的社会和文化有一种异乎寻常的亲和性,置身于“后期资本主义文化”或“消费社会”中,他有一种如鱼得水的感觉,并且热切渴望着得到这一文化和社会的承认和肯定。对于他的朋友利桑比的问题,“你是否想成为一位伟大的艺术家?”沃霍答道:“不,我更愿意作一个名人。” 在这方面,他的确成功了。于是,便有了利桑比那多次为人引用的名言:沃霍以善于知名而知名。

  在1960年代初,沃霍已经敏锐地觉察到了艺术发展的方向,这就是波普艺术的必然兴起。他也意识到了一夕成名的机会就在眼前,其需要的只是创作的主题,不同一般的主题,以及推出其作品的方式,不同一般的方式。1961年,沃霍在洛杉矶首次展出了他的坎贝尔汤罐头系列,三十二幅同样的罐头“肖像”。当时的反应并不特别强烈,何况那是在加州,沃霍需要的是在纽约一举成名。以下为广为流传的沃霍首次纽约展览的产生经过:

  沃霍同纽约一家画廊主人谈举办个展的事。沃霍说:“我必须要搞点什么名堂出来。卡通画太晚了。我必须要搞出点真正有冲击力的东西,那将与利琴斯坦和罗森奎斯特的完全不同,完全是我个人的,看上去不能与他们的有任何相似。但我不知道那是什么。你能给我出个主意吗?”画廊主人掏出她的钱夹,拿出一张两元钞票说道:“安迪,如果你给我画这个,我就给你安排一次展览。”

  沃霍立即接受了这个主意,回去便画出了《八十张两元钞票》。此幅作品于1962年在纽约展出,即时引起一片轰动。沃霍不无得意地说道:“将来,任何人都可以成名十五分钟。”同年十月,他的作品被收入在纽约西德尼·詹尼斯画廊举办的重要展览《波普艺术:新现实主义者》。我们在一开始列出的大部分美国著名波普艺术家大都参加了此次展览,沃霍终于成功地进入了纽约的“高雅”艺术界。

  随后几年,他一发不可收拾,连续推出《二百一十个可口可乐瓶》、《二十五个彩色玛丽莲》、《玛丽莲·梦露的嘴唇》、《红色艾维斯》、《三个艾维斯》、《桔黄色的灾难》、《十六个贾桂琳·肯尼迪》等作品,引起一次又一次轰动。特别是他的玛丽莲·梦露、艾维斯·布莱斯利、伊丽莎白·泰勒等明星系列作品尤具象征意义,它们成为沃霍童年梦想的移情写照。1964年,沃霍在巴黎举办了首次欧洲个展,展出其作品《花》的画廊就在当年陈列莫奈《睡莲》的画廊斜对面。随后是多伦多、科隆、斯的哥尔摩、柏林、伦敦、米兰等地的展览,沃霍一跃成为美国波普艺术的代表人物。

  与此同时,他变得更为忙碌,除了绘画创作,电影成为其主要创作媒介之一。另外,除了接受各种媒体的访谈,美国东西两岸的大学纷纷邀请他去讲课,而他讲的是:“波普的意思就是任何人都可以做成任何事。” 社交当然还是其主要活动,不过,在1960、1970年代,他的社交圈子的确不同以往。首先,他的工作室本身已经变成了一个社交中心,或更正确的说,一个梦幻世界。大学生,青年画家、演员、模特、滚石乐歌星、地下电影制片人、艺术经纪人、杂志编辑等等都聚集在那里,其中不乏吸毒者、同性恋者和各种BT者。可能同具有同性恋倾向的沃霍过于惹人注目有关,在沃霍所制作的影片中扮演过角色的狂热女权主义者索兰纳丝曾向他连开数枪,险些要了他的命。大难不死的沃霍并未因此有所沉寂,反而因之在亚文化群体中名声大振。当时文化艺术界的主将也纷纷到访,画家约翰斯等先后参观了沃霍的工作室,制片人波斯基于1965年在那里举行聚会时,客人中有剧作家田纳西·威廉斯和诗人阿伦·金斯堡。与此同时,他开始被真正的上流社会所接纳。他结识了《时尚》杂志的主编戴安娜·韦莉兰,成为时装设计师哈尔顿家中沙龙的常客,那里的客人有影星伊丽莎白·泰勒、舞蹈演员和音乐剧明星丽莎·米妮丽。在白宫,他被介绍给亨利·基辛格。卡特当选总统后,沃霍获邀参加卡特在家乡举行的聚会。在他交往的名流中还有加拿大总理杜鲁多的夫人玛格利特、芭蕾舞王子鲁道夫·涅鲁耶夫和画家萨尔瓦多·达利等。这个时期,沃霍的主要作品是一系列的名人肖像,其中包括一批自画像。其实,沃霍本人可能已经成为美国所产生的最知名艺术家,他的面孔可以被成千上万从未进过画廊和美术馆的普通民众立即辨认出来。此时,不知他是否还记得小时候对父亲说过的一句话,“爸爸,我将来会变得非常有名。”

  马戈特·洛夫乔伊说:“对于大众来说,沃霍的生活方式和艺术创作创造了一种新现象——作为明星的艺术家。” 诗人约翰·尧则指出,沃霍与其他艺术家(如安德鲁·怀斯)的区别是,后者声名昭著但很难说是声名狼藉,沃霍则可称既声名昭著又声名狼藉。 但不管你用声名昭著也好,还是声名狼藉也好,沃霍的确成为了一位文化英雄,一位超级明星。就此而言,在1950、1960年代的美国画家中,我们可能找不到可与沃霍相提并论的人物。也许,在诗人金斯堡和小说家卡波特身上,我们能够看到一些沃霍的影子。

  沃霍的成功与影响力,或更准确的说,沃霍现象,随即也成为艺术批评家、艺术史家、社会学家和哲学家们探讨的主题。即使在今天,沃霍的名字仍然不断地出现在所谓后现代主义的论说中。而早在1968年,已经功成名就的沃霍就曾说道:“如果你想知道有关沃霍的一切,只要去看我的绘画、电影和我的外表就可以了。而我就在这里,在表面后面什么也没有。” 同沃霍的整个生活、创作和思想一样,这段话难免有哗众取宠的成分在内。如我们已经看到的,在沃霍的外表后面并非一无所有。同样,在沃霍作品的表面后面也肯定绝非一无所有。不过,它却的确道出了他本人的创作和整个波普艺术的形式特征与表达方式的一个基本方面——摒弃现代主义艺术的深度感及一切相关观念。因此,这段为人们反复引用的名言仍然是我们理解安迪·沃霍的一个基本出发点。

  首先,让我们看一看沃霍的创作题材,它是沃霍艺术的直接外在表达。大致而言,其创作题材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日常消费品,其中包括著名的坎贝尔汤罐头绘画系列、可口可乐绘画系列、布里洛肥皂和汉兹蕃茄酱装置系列等。这类题材所表现的大多是最为平淡无奇,但却可以为所有美国人一眼辨认出来的日常消费品。以坎贝尔汤罐头汤为例,沃霍本人即是吃这种到处可见的廉价食品长大的。同美国平民大众一样,他可能在这红色商标的罐头食品中看到了自己熟悉的日常生活。在选择这一题材时,沃霍显然想避免传统艺术对于作品所传达信息或内在意义的依赖。沃霍自己曾谈道:当时他“在寻找某种能够显示空洞无物的本质的东西,而坎贝尔汤罐头就是这样的东西。” 可是,如后面将谈到的,正是种“空洞无物”使沃霍的整个创作具有了某种“形而上学”内容。

  沃霍的第二类主要题材是名人肖象系列。他们包括电影明星、流行音乐歌星、政治家、文学家、及沃霍本人。其中,最为人所知的是玛丽莲·梦露、艾维斯·布莱斯利、伊丽莎白·泰勒等明星系列。不同于以往的肖像画,沃霍的大部分名人肖像都不是根据自己对对象的观察和认识创作的,而是依据电影剧照、报刊照片或招贴画等复制而成。例如,沃霍所有的玛丽莲·梦露肖像皆基于梦露在影片《尼亚加拉》中的著名剧照而创作。这幅出自吉尼·康曼之手的摄影作品本身展现的就是一个性感电影明星,而非一个现实生活中的个人。事实上,沃霍本人是知道这一点的。他在见到梦露后曾对朋友谈道,“她的银幕形象与生活中的形象完全不同。她是那样腆静。” 这清楚表明,沃霍是有意识地选择已被大众传播媒介定型,因而已为公众接受了的偶像形象作为其肖像作品创作的基础。

  除了日常消费品和名人形象,沃霍还创作了一系列与社会暴力行为与事件相关的作品,即《灾难》和《死亡》系列。其中有表现社会动乱的场面,汽车相撞和飞机失事事件,有执行死刑的电椅,自杀用的绳子等。它们大都直接来自报刊杂志等传播媒介,最有名的例子有《一百二十九人丧生(飞机失事)》和《红色种族骚乱》等。不过,如杰米·詹姆斯正确指出的:“虽然这些绘画明显反映了美国一个动荡时期的现实,但如果认为《灾难》系列绘画的创作出自于试图评说社会现实本身的动机则是一个错误。” 的确,在这类作品中并不存在任何“悲剧”因素或“抗争”意识。它们也令人震惊,但那只是来自于这类题材以前从未在艺术中得到如此明确的表现而已。对于沃霍来说,他选择这些题材的主要动机可能是着眼于其“传媒性质”,既它们易于产生轰动效应。开发者_如何学编程“热门的”题材和“冷漠的”色彩显然是其关注的重点。

  这样,沃霍的创作题材已经清楚显示了其艺术的主要内容,既消费社会、大众文化和传播媒介的产物。它们正相对应的是战后美国社会的三个主要特征:消费主义、商业主义和名人崇拜。通过这类题材的选择和表现,沃霍试图消除所谓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先锋艺术与媚俗艺术之间的界限,或者用布赫的话来说,“博物馆与百货商场”之间的界限,从而使艺术成为某种可以为所有人立即理解的东西。对于大众传播媒介,沃霍本人曾明确表示:“我并不改变传媒,我也不在我的艺术和传媒之间做出区分。我只是为我的作品利用传媒而重复传媒。我相信传媒就是一种艺术。” 事实上,沃霍作品的题材和表现内容同大部分波普艺术家并无区别。概括而言,方便食品、品牌产品、广告招贴、电影海报、城市街道、高速公路、超级市场、电视、电影、卡通连环画等构成了所有波普艺术家的创作题材。不过,较之其他波普艺术家的作品来说,沃霍的作品却产生了更为轰动的效应和更为深远的影响。这里的原因是,以独特的形式和创新的技法,它们更为清楚地展现了波普艺术的内在美学观念和意识形态内容。

  关于沃霍作品的意识形态性,我们后面再谈,现在让我们先来看一下其作品的形式和技法所具有的美学意义。就此而言,沃霍作品最引人注目之处即是其非艺术性,他以一种近乎残酷的冷静排除了作品中一切传统美学的、艺术构成的和自我表现的形式因素。虽然,非艺术或反艺术是整个波普运动的一个共同特点,但在这方面,没有谁能较沃霍更为断然和彻底地割断了与以往艺术的联系。这就是何以当利琴斯坦已为纯艺术界接受以后,沃霍创作的类似卡通绘画却曾遭到所有纽约艺术经纪人拒绝的原因。卡特·拉特克利夫显然看到了这里的原因,他指出:“利琴斯坦笔下的波普形象是以极为典雅的方式绘制的,而且,在俗丽的内容下面,它们展露了西方绘画传统在形式技法方面高度成熟的变异。因此,……他与现代主义大师们有着紧密的联系。” 其实,在劳申伯格和约翰斯等波普艺术家的作品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类似的情形。沃霍的作品显然不同,它们不仅在内容上改变了传统绘画的主题,而且在表现形式上抹除了传统绘画的一切痕迹。的确,也有一些批评家试图找出沃霍与以往艺术家的联系。例如,瑞纳·克罗尼就认为沃霍曾受到马蒂斯的影响,但正如利桑比正确指出的,“对于沃霍来说,马蒂斯的令人着迷之处在于,他可以将一张纸随便撕一撕,然后再粘到另一张纸上,结果就有了一件被认为非常重要和有价值的作品。”

  事实上,在沃霍的绘画中总是有一种令人感到不安和烦扰的东西,那就是它们似乎不是绘画,但你又说不出它们何以不是绘画。传统西方绘画的基本形式因素在沃霍绘画中几乎全部失去了意义。其素描的线条还算流畅有力,可在象《三十二个坎贝尔汤罐头》这样的作品中,线条已经失去了任何表现力。在《玛丽莲·梦露》等作品中,色彩仍然是一个主要因素,但除了色块对比的强烈以外,我们已经找不到色彩的微妙变化与颤动。在《花》等作品中,笔触全然消失,质感也就荡然无存。更重要的是,在现代主义画家种种形式创新之后跃动着的狂暴激情和隐含着的执拗理性质询似乎全部消失不见了。简言之,一种异乎寻常的平面化或无深度感构成了沃霍作品的基本形式特征。

  在《后现代主义或后期资本主义文化逻辑》一书中,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曾在凡高的《一双农民鞋》和沃霍的《宝石粉时装鞋》之间做了一个对比,以说明了沃霍作品中的这种平面性的意义。詹姆逊认为,凡高和沃霍创作的鞋子正是两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产物。前者显示了“以农业灾难、乡村赤贫为特征的整个客观世界,以及以使人精疲力竭的耕为主要内容的基本人类生活世界,一个还原为其最为残酷、危险、原始和边缘化状态的世界。”后者则来自于“舞厅或舞会,上流社会时装或性感时装杂志,”其显示的是一个珠光宝气的商品化世界。更重要的是,凡高用油彩将那“单调乏味的农民客体世界有意和狂暴地转化为纯粹色彩的最为光彩夺目的呈现,它被视作一种乌托邦的姿态,一种补偿行为,其最终产生了一个全新的感官乌托邦领域,”并因而向观者诉说着其背后广阔的生活世界,吁求着对其自身的阐释学解说(如海德格尔的著名诗意读解 )。沃霍那由照片复制而成的时装鞋则带着负片似的的暗淡色调毫无生气地陈列在画面中,就象它们摆放在橱窗中时一样。它们“再不能以凡高笔下鞋子的任何直接性向我们讲话……实际上,其根本就不对我们讲话。就内容而言,我们现在面对的是远为明确的在弗洛伊德和马克思二者意义上的恋物崇拜。”最终,这种形式的平面化或无深度感造成了感染力的消褪。

  詹姆逊已经看到,这种感染力的消褪或物的商品化在沃霍的人物主题作品中表现的最为清楚。在这类作品中,“玛丽莲·梦露等明星被商品化和转化为自身的影像。” 就表现形式而言,沃霍的肖像作品只取面部特写,而且通常远远大于实际生活中的尺寸。但是,他从不对表现对象做细致刻画,只是突现其认为重要的特征。就玛丽莲·梦露系列作品来说,那就是天真无邪的眼睛、性感的嘴唇和金色的头发。显然,它们正是传媒所加以夸大和渲染并为社会所广泛接受的性感特征。在沃霍的玛丽莲·梦露系列作品中,有一幅《金色玛丽莲》可能更能说明问题。在这幅作品中,一小幅梦露肖像被置于一个阔大的画面中央,形象本身已经含糊不清,却仍然能够被一眼辨识出来。值得注意的是,画像周围的背景全部用最为单一的金色涂满,从而使整个画面失去了任何表现意味和深度感。如果将其同抽象表现主义画家德库宁早几年创作的《玛丽莲·梦露》作一比较,这一点可以看得更为清楚。在德库宁的作品中,尽管梦露形象的美已不再是表现的重点,但画家却以独特的手法凸显了其丰腴的体态。斯德拉·斯蒂齐说,“德库宁将这位好莱坞‘招贴女郎’视作史前生殖女神的对应形象。二者都有着性感和丰满的躯体,也都象征着她们各自代表的社会的性感观念。” 不过,在德库宁作品的浓艳色彩和有力笔触后面,仍然隐含着画家本人的情感和认识。这使我们不禁要问,这是梦露吗?画家为什么要将她表现成这个样子?但《金色玛丽莲》则不同,其处理手法清楚表明,画家无意于表现任何心理学的或传记性的“深度”或“洞察”概念,并明确地拒绝老生常谈的“个性”或“性格”概念。相反,沃霍精心地剥除了表现对象的个性化特征,将其转化为单纯可见的“物”——影像的再现。用罗兰·巴尔特的话来说就是:“它们将明星(玛丽莲、丽兹)冻结在其作为明星的形象中,再没有灵魂,不过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形象的状态,因为明星的存在状态就是一个偶像。” 面对这样的形象,我们再不感到需要询问自己有关美或丑,现实或非现实,超验或具体一类的问题。在《金色玛丽莲》中,那金色的背景立即使我们想起中世纪的圣像。的确,如同中世纪人面对圣像时已经停止一切疑问,根本不会怀疑上帝的无形存在一样,《金色玛丽莲》使现代人不假思索地膜拜在这位性感女神的影像面前。


新垣结衣MSW 开发者_Go百科 2022-07-01 13:32

首先,那是画出来的,你要是想把自己的玉照弄成那样最好先素描一幅,然后按区域涂需要的色,再用基本的渲染命令分别调试出与之相似的效果即可


开发者_JS百科强势哥傲娇妹 2022-07-01 13:33

这幅图是沃霍尔的《玛丽莲 梦露双联画》,它是波普艺术的代表性作品。波普艺术有成“流行艺术”,这些艺术家以流行的商业文化形象和都市生活中的日常之物为题材,比如废弃的啤酒罐、广告画、明星照以及商标、卡通漫画等作为对象,采用重复拼贴,或者大幅度的丝网印刷等方式进行常做的流行艺术。

1962年,美国著名性感明星玛丽莲 梦露神秘自杀,一向很喜欢她的沃霍尔也和许多人一样极为震惊和伤心,于是就创作了这幅独具个性的画作。画面上沃霍尔把十几张的玛丽莲 梦露的形象进行了重复的排列。并且右边是重复排列的黑白形象,左边是重复排列的彩色形象。沃霍尔是采取丝网印刷的技术,大量制作出这一相同的形象的。在制作过程中,他有意识套版不准确,造成色彩浓淡不均匀、模糊不清以及色彩错位等效果,使画面看上去质地低劣,大众化、粗俗化严重。这种对比形式的反复排列,似乎是要让形形色色的人们去记住这位自杀的谜样的性感女明星,也是一种反复的、不厌其烦的、千篇一律的纪念或追忆的形式表达。也有人解释为这些略有些细微差别的重复形象,表现了玛丽莲 梦露孤独和寂寞的内心世界,虽然她万众瞩目,但是内心仍然是孤独的,最终也无法逃脱毁灭的命运。由于画家采用了丝网印刷的技术,使画象可以大量生产,艺术品也成了可以大量生产的商品,作为艺术品本身的,独特性和唯一性却没有了。正如沃霍尔本人说的那样:“我要让自己变成一台机器。”他的工作室也以“工厂”闻名。以后他一相同的方式,创作了大量的“社会画像”。

20世纪产生了许多颇有影响的波普艺术家,也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波普艺术品,虽然这一艺术形式备受争议,但是它对现代艺术所产生的影响却是广泛的、深远的。


像风吹过2015 2022-07-01 13:36

开发者_Python百科

最有名的应该是这幅:

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1928年8月6日-1987年2月22日),美国艺术家、印刷家、电影拍摄者,是视觉艺术运动波普艺术最有名的开创者之一。安迪·沃霍尔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匹兹堡出生。在作为商业插画家获得巨大成功之后,沃霍尔曾经从事画家、前卫电影、档案家、作家。沃霍尔成为回顾展览、书籍以及纪录片的主角,他发明了广为流传的“成名十五分钟”理论。在他的家乡宾夕法尼亚洲匹兹堡,有安迪·沃霍的博物馆以纪念这位伟大艺术家的作品及不平凡的一生。


若你心无旁人 开发者_开发问答 2022-07-01 13:37

玛丽莲·梦露


0

上一篇:

下一篇:

精彩评论

暂无评论...
验证码 换一张
取 消

最新问答

问答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