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国之者下一句是什么呢??
作者是北宋司马光。
《资治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
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开发者_StackOverflow中文版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
《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王心宇 开发者_开发百科 2021-04-13 13:46 资治通鉴是中国的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简介:《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是我国编年史中包含时间最长的一部巨著(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张炜 2021-04-13 13:48 开发者_开发百科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是以曹魏为正统的,这个也与当时的政治环境有关的,三国时期都以汉为正统,刘备蜀汉是大汉的延续,视曹魏为乱臣贼子;而宋朝原本也非正统,是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夺取后周天下的,曹魏与北宋开国本质在政治立场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资治通鉴》具有强烈的正统立场,在分裂时代,如三国,魏有〈纪〉,蜀、吴无〈纪〉;南北朝时代,南朝有〈纪〉,北朝无〈纪〉;五代有〈纪〉,而十国无〈纪〉。
可以看出,司马光对中国正统王朝的定义是这样的:
1、汉族王朝统一中国时,正统毋庸置疑;
2、多个汉族王朝并存时,较大的一个为正统;
谈柏钿 2021-04-13 13:55 1.如果你是想研究历史的话,或者想看全一点的史料,推荐看带有胡三省注的《资治通鉴》和《三国志集解》。文白对照之所以不太被人们接受,就在于其翻译的准确性不高,资料不够全,总不能让人家把所有的相关古籍都翻译一遍吧……2.图书馆能借到,一般是正版。3.就三国而言,陈寿的《三国志》是可信度最高的史书。虽然陈寿的资料收集不全,也有一定的曲笔,但这并不能掩盖其绝大部分史料的真实性。《资治通鉴》,作为一部别史,其大部分内容都是从正史中来的,因此《资治通鉴》三国部分的内容几乎与《三国志》没什么差别,只不过一个纪传体,一个编年体而已。不同的人编,内容肯定会有一定的差异。要全面看的话,以三国为例,最好结合《三国志》,《后汉书》,《华阳国志》,三国志裴松之注等内容。还有,只看书的话对三国地理了解不深,推荐谭其骧先生的《中国历史地开发者_StackOverflow中文版图集》,图书馆应该可以借到的。
江笛青 2021-04-13 13:57 开发者_高级运维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是以曹魏为正统的,这个也与当时的政治环境有关的,三国时期都以汉为正统,刘备蜀汉是大汉的延续,视曹魏为乱臣贼子;而宋朝原本也非正统,是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夺取后周天下的,曹魏与北宋开国本质在政治立场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陈洁 2021-04-13 13:59 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智伯帅韩、魏以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张孟谈曰:“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乃阴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唯辅果在。公元前453年,韩、赵开发者_如何转开发、魏三家灭智氏,三分晋国土地。从此,晋国为韩、赵、魏三家瓜分。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承认三家为诸侯,标志着战国时代的开始。这篇“三家分晋”讲的就是这个故事。踌躇满志的智瑶以为攻下赵氏是易如反掌的事情,却没有考虑到韩、魏两家为了自身的利益,会和赵氏合作。当智瑶正沉浸于独霸晋国的美梦之中的时候,自己反而成了众矢之的,落得家破身亡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