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者

佛法庄严下一句是什么呢??

_CFT****84467 2021-05-09 03:03

庄严,指端庄而有威严;形容人庄重、开发者_Python百科严肃、严正。

就个人来说,如果我们能守好五戒,自然就能感受到一定的庄严。


M41****807 2021-05-09 03:06

开发者_开发知识库 佛陀的教诲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偈183)

诸佛说涅盘至上,忍辱是最高的苦行,伤害他人的人不是出家人,压抑他人的人也不是沙门。(偈184)

不诽谤,不伤害他人,严守戒律,饮食知节量,僻静处独居,勤修增上定(注),是诸佛教。(偈185)

有一次,阿难尊者请教佛陀,过去诸佛的佛法是否和释迦牟尼佛的佛法一样?佛陀回答说,所有诸佛的佛法都是一样的,佛陀马上背诵过去诸佛在说法时所开讲的一些偈语。

(注) 「增上定」:八定。

ps: 为何转帖这篇偈语呢? 因为很多人都知道上一句偈语,但却不知道还有两句偈语。这三句偈语的重要性是同等的。


万涛 2021-05-09 03:06

法法皆平等,十法界依正庄严全都是平等,都是自性变现的,都是自性流露的【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 「若明佛理,随拈一法,皆能穷其究竟,归于平等。是知佛法,无浅非深,深亦可浅,直无浅深次第可说。故不可取着其相,而曰则非也。然为接引众生,启导进步,又不能不假设一浅深次第,以及种种庄严之事。故不可断灭其相,而曰是名也。」「若明佛理,随拈一法,皆能穷其究竟,归于平等。是知佛法,无浅非深,深亦可浅,直无浅深次第可说。」这是跟诸位讲真实话开发者_如何学C,佛法里的确没有浅深次第。你以为有浅有深,那还是你分别执着,有分别执着就有浅有深;离分别执着就万法平等,没有浅深次第。不但次第没有,浅深都没有。为什么?统统归一,归到心性,全是自性流露出来的,怎么不平等?法法皆平等,十法界依正庄严全都是平等,都是自性变现的,都是自性流露的,这是你真的明白佛所讲的这些道理。一切法里随拈一法,这是《华严经》上讲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就是这个意思。皆能穷其究竟,究竟是什么?究竟是心性,任何一法,你要是仔细去观察、去研求,到最后都归到自性。自性就是平等,所以说归于平等。《无量寿经》在经题上教给我们修学的总纲领,《无量寿经》这个经题非常圆满。「佛说」,一般经上的佛说是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观无量寿佛经》,这三部经经题上都有佛说,那个佛不是指释迦牟尼佛,是指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一切诸佛为众生都说《无量寿经》,都说《阿弥陀经》,都说《观无量寿佛经》,所以这三经是一切诸佛都说的,其它的经一切诸佛不见得都说,因为佛法要观机,根机不对,佛决定不说的,这三部经一定要说,因为它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所以跟其它经上的佛说,意思不一样。「大乘」,大是指心量之大,广大无边,普度法界一切众生。「无量寿庄严」是我们所求的。所求的是性德圆满的现前,那是无量,用一个寿做代表,无量寿命、无量智慧、无量光明、无量德能,一切都是无量的。庄严是表现在事相上的美好,美轮美奂,没有一丝毫的缺陷,这是庄严,是所求的。用什么方法求?清净心、平等心、觉心,觉而不迷,用这三个方法求。所以「清净平等觉」,是经题指示我们修行的总纲领。你修清净平等觉,你就得大乘无量寿庄严,你得这个果。经题上是有因有果,有理有事,有性有相,经题是真的圆满,究竟圆满。随拈一法,皆能穷其究竟,都归到法性,都归到究竟平等,佛家说万法平等,道理就在此地。不但性平等,相还是平等,作用也平等。我们一般人看不出来,一般人顶多可以承认性平等,相不平等。我这个相跟佛相长得不一样,怎么会平等?我们作用也不平等。其实这种不平等是从什么地方生出来的?妄想执着里生出来的,妄想执着是假的,不是真的。离妄想执着就平等,这妄想执着一离,相就变,变跟佛相一样,世俗间算命看相的常说「相随心转」。佛的相怎么变现出来的?佛心清净,佛的相是清净心变现出来的。我们把妄想执着丢掉,放下了,心清净,现出那个相就跟佛一模一样,可见得是平等的。从真的方面讲是平等的,从假上面讲是不平等的,那是假的,不是真的。由此可知,佛法无浅非深,深亦可浅,直无浅深次第可说;发心学弘经的人,这一句话一定要记住。所以佛法可以深讲,可以浅讲,可以长讲,可以短讲,没有不自在!但是你一定要如教修行才行,你要不如教修行,就是经上讲的受持读诵,你就很难为人演说的时候来得这么圆融自在。一定自己要身体力行,要在行持当中证实佛所讲的理论、境界,然后你说出来自自然然左右逢源、头头是道。「故不可取着其相,而曰则非也。」经文上「则非」这两个字的意思,就是教给我们不可以取相,不可以着相。取着,取就是分别,着就是执着,在一切现相当中不可以分别,不可以执着。不但世法里面我们不要去分别执着,佛法里面也不要分别执着,你才能看到真正的东西。一落在分别执着里面,你就看不到,真的东西看不到,你所看的是假的。佛教给我们是实话,我们要相信。「然为接引众生,启导进步,又不能不假设一浅深次第,以及种种庄严之事。故不可断灭其相,而曰是名也。」你自己不错,修行着实有得功夫,到达信心清净,平等性现前。法相唯识里面说得好,修行要在「转识成智」,这是法相宗讲的,修行最重要的原则纲领就是转识成智,转八识成四智。转识成智必须要知道,有的是因上转,有的是果上转。果上转,我们就不需要理会,证果自然转。要紧的是因上转。因上转的哪两种?六、七是因上转,五、八果上转,前五识跟阿赖耶是果上转。由此可知,修行,法相宗修行人,他着力的地方就是要转第七识跟转第六识,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第六识是分别,第七识是执着。第七识是四大烦恼常相随,执着,坚固的执着。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一切不分别,心就平等。一切不分别,观察就妙了,看到什么?万法一如,法法平等,妙观察。六、七二识就是妄想执着,六识是妄想,七识是执着。世尊在本经里面告诉我们无住,无住就是离妄想执着。众生境界没转过来的时候,是凡夫,是二乘,是权教菩萨,对于这些人又必须要行大慈大悲,以善巧方便去诱导他,假设一个浅深次第,这个浅深次第是什么?五乘佛法、三乘佛法,这是浅深次第。小乘里面,四果四向;大乘里面五十一个阶级,信、住、行、向,这都是世尊假设的浅深次第。在果证里面有种种庄严,种种庄严是什么?随心所变。你心里不相同,外面境界就生变化,依正都变化。正报是自己身体,身体起变化,相貌会变。人心一天比一天清净,一天比一天慈悲,他那个相慢慢变,就变成像菩萨一样,别人一看生欢喜心。如果每天嫉妒嗔恨,他相也在变,慢慢就变成阿修罗、罗刹,人家看到恐怖,看到就害怕,相随心转。这个正报身在变,环境也在变,环境是依报,依报随着正报转。这一个地方人心地都善良,都忠厚老成,这地方没有天灾人祸,居住的环境依报好。新加坡这个地方许多外国人都赞叹,为什么赞叹这地方?这地方的老百姓老实、守法,这是其它地区比不上,新加坡虽然小,可以说是世界上模范城市。这是真的,多少国家到此地来,想学新加坡,这正确的。人人能守法,这个社会安定,社会安定才能够繁荣,老百姓才能够安居乐业,过幸福快乐的日子。佛法为我们讲的,比这更深入,佛法让每一个众生,自动自发,改过迁善,断惑证真,这又是世间法所不能比的。由此可知,佛法里面讲许许多多浅深次第,是假设的,经上常常有「是名」,是名是显示这个意思。


刘晓艳 2021-05-09 03:10

事之超绝而稀有者,称为殊胜。如人常赞叹极乐净土因缘殊胜。

  因缘殊胜,一个佛教中常常说的用语。

  佛教中很讲因果,因果,之中又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因,一个是果。用一个字,把因果全说在内的话,这个字就是缘了。也正因此,在西方国家里,是没有缘分这个词的。人们常说因为有缘才相聚,人们也在相聚了之后经常会说,缘分啊!

  因缘说的是原因和结果的总称,但偏向于因。

  佛教的教义里是没有高低,等级之分的,但有的时候在世间也有一些区分,和执见,比如大德高僧和一般的小和尚对于一个普通的信佛人,也是有不同的看法的。他会认为大德的佛学得比小和尚好得多。尽管实际不尽然。

  因缘殊胜也就是在这种前题条件下所产生的。比如一个人将要往生,一群亲人,和一些较好的佛友在为他助念,就会认为他的因缘殊胜,但如果有哪位很有名望的大德高僧为其助念往生,那么他的因缘就更为殊胜了。

  所以,这个词的意义里是偏向因的,而不是偏向果,因为往生到了极乐世界就都一样了。一些事物的因或者说是条件好,称为因缘殊胜。

  其它我们修行中的人,非修行中的人,都有殊胜的因缘,做成功了一件事情,答对一道题,得到一次奖励,使自己的心里感到安慰,交到一个知心的朋友,发现多了一个爱自己的人,这都是最殊胜的因缘。即使没有殊胜的因缘,也还是可以成佛道。因为佛的因缘本身就不殊胜,苦难是最多的一个,没有人为其详尽的说法,全靠自己悟。但他开发者_运维问答是做榜样给我们,精进刻苦,了脱生死。我们心中就更明了,有了他这样的榜样,每每想起,不就是有了殊胜的因缘吗?


聪妞 2021-05-09 03:15

开发者_JS百科 报身:是指这一世,你活在当下的这个身体,因为人是生生世世地转世转生的。

此功德是你以虔诚心、清静心、恭敬心去供养佛、法、僧和诵戒、诵经,听经、闻法,布施修行、拜佛、念佛,打坐、思维佛法,以及为他人讲说佛法的事都是功德。这些功德都一点一点回向给你自己作为往生净土的资粮。其实在你还没有证得禅定和念佛三昧之前,这时候你的所有功德应当回向给你自己,让你自己先得到解脱,你可以回向给自己得念佛三昧。因为你没有智慧禅定的功夫,你达不到应有的清静心,所做的事也就不能算功德。必须有了禅定、有了念佛三昧之后才会有真实的功德。

而回向功德如同用自己的火把去点燃其他人的火把,让菩提心星火燎原虚空法界,"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就是拿自己修的功德去分送给一切众生,愿他们跟我们一起修行,这一生一定往生极乐世界去做菩萨、作佛。


邓峰 2021-05-09 03:24

开发者_高级运维 佛教有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之说,就是佛教出家人严持戒律,行住坐卧之身语意业都保持戒行清净,也就是万行庄严。

具体内容解释如下:

三千威仪与八万细行之并称。谓细分威仪,则成三千种威仪、八万种细行。指有关比丘行、住、坐、卧四威仪中,所应注意的细行。《楞严经》卷五云(大正19·127a)∶三千威仪,八万微细,性业遮业,悉皆清净,身心寂灭成阿罗汉。’

《楞严经文句》卷五(卍续20·609下)∶言三千威仪者,行住坐卧各二百五十戒,共成一千,以对三聚,即成三千。言八万微细者,以三千威仪历身口七支,共成二万一千,约贪分嗔分痴分等分烦恼以论对治,故有八万四千,今特举大数耳。’

此即以四重禁、十三僧残、二不定、三十尼萨耆、九十波逸提、四提舍尼、百众学及七灭诤等二百五十戒,各别与行住坐卧四威仪并三聚净戒(一说三世)配对,而成三千威仪。此三千威仪又各配于身口七支,成二万一千,复各别与贪、嗔、痴、等分四烦恼相配对,则成八万四千。今言八万细行,乃取其大数。

另外,《净心诫观法》谓此有大乘小乘之别,即菩萨戒有八万威仪,声闻戒有三千威仪。《八宗纲要》卷上则谓僧尼有别,谓僧戒有三重,广则无量,中则三千威仪、八万细行,略则二五○戒。尼戒有三重,广则无量,中则八万威仪、十二万细行,略则三四○戒。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0

上一篇:

下一篇:

精彩评论

暂无评论...
验证码 换一张
取 消

最新问答

问答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