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画天堂是谁画的呢??
Sabrina_Bjarke 2021-05-17 20:45 画布油画 文艺复兴时期 油画开发者_StackOverflow已基本成型
cynthiang928 2021-05-17 20:46
泉法国安格尔
作为法国古典主义画派最后的代表,安格尔代表着保守的学院派,与当时新兴的浪漫主义画派对立,形成尖锐的学派斗争。
泉安格尔
安格尔并不是生硬地照搬古代大师的样式,他善于把握古典艺术的造型美,把这种古典美融化在自然之中。他从古典美中得到一种简练而单纯的风格,始终以温克尔曼的静穆的伟大、崇高的单纯作为自己的原则。他的绘画吸收了15世纪意大利绘画、古希腊陶器装饰绘画等遗风,画法工致,重视线条造型,尤其擅长肖像画。在具体技巧上,务求线条干净和造型平整,因而差不多每一幅画都力求做到构图严谨、色彩单纯、形象典雅。这些特点尤其突出地体现在他的一系列表现人体美的绘画作品中,如《泉》、《大宫女》、《瓦平松的浴女》、《土耳其浴室》等。
1805年,安格尔完成了《里维耶夫人肖像》一画,这幅肖像在色彩方面无疑也是安格尔的杰作之一。匀整的颜色如同镶嵌一样和谐地结合在一起,色彩显示着形体,带有某些起伏的暗示,但没有求助于阴影。身体和衣服用象牙白突出来,组成画面的受光部分,深蓝色的沙发则组成画面的阴影部分。这两种颜色都被纳入到黑色的背景之中。红、黄两色的小小变化无害于整体效果。个性和朴实的表情、明暗和单纯——使这幅肖像画别有一种优美滋味的就是这些。这幅作品于1806年在沙龙中展出,但是它独特的、革命的、哥特式的风格特点招来了许多批评家的愤怒。事后,安格尔去了意大利,在当时奉承研究15世纪的佛罗伦萨绘画,目的是要把自己的风格提高到文艺复兴时期的水平,改造当时的绘画。他曾说过:“艺术发展早期阶段的那种未经琢磨的艺术,就其基础而论,有时比臻于完美的艺术更美。”那时他被中世纪的艺术深深吸引着。
1824年安格尔在巴黎开办了自己的学校,那些追求原始主义的年轻人都投向了他。他追求直率而纯洁的原始风格,把宗教画当作心爱的体裁,对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感兴趣。他认为使艺术健全的道路在于通过希腊人和拉斐尔·桑西去研究自然,注重细节的刻画,而主要是务求线条干净和造型平整。他强调纯洁而淡漠的美,这与大卫的艺术观点是相对立的。在对待古希腊的态度上,安格尔无疑投入了更多的感情和热情。
安格尔的声誉如日中天时,也正是古典主义面临终结、浪漫主义崛起的时代。他和新生的浪漫主义代表人德拉克罗瓦之间发生许多次辩论。浪漫主义强调色彩的运用,古典主义则强调轮廓的完整和构图的严谨。安格尔把持的美术学院对新生的各种画风嗤之以鼻,形成学院派风格。
安格尔生前享有很大的声誉,死后安葬在巴黎著名的拉雪兹神父公墓。
《泉》大概从1830年安格尔在意大利佛罗伦萨逗留期间就开始酝酿,但一直没有完稿。最初在安格尔心中构思的泉,是仿效意大利大师们在画维纳斯时的愿望。他早在1807年就画过一些草图,后来不满足前人已画过的维纳斯样式,企图使形象更单纯化。26年以后,当他已是76岁高龄时才画完此画。据说曾有助手帮他绘制,如有人认为这幅画最初是由他的两个学生保罗·巴尔泽和亚历山大·德戈弗协助完成的。
叔本华在两个世纪之前就这样写道:“人的相貌有如象形文字,这种象形文字是可以破译的……他的相貌概括了他所要说的一切。”《泉》表现的是一个宁静、优雅的少女,带有天真少女所特有的纯洁与青涩、梦幻与活泼,在一泓清泉的流溢下,与葱郁的背景相得益彰。就画面本身而言,《泉》把古典美和女性人体的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少女的肌肉因安格尔美丽柔缓的曲线而更具魅力,色彩运用的非常柔和而富于变化。从作品的意义而言,《泉》并没有晦涩的隐喻和做作的批判,仅仅是作者对宁静安详的向往之情的艺术依托,是作者毕生追求的美的载体。有一位评论家参观了《泉》后说:“这位少女是画家衰年艺术的产儿,她的美姿已超出了所有女性,她集中了她们各自的美于一身,形象更富生气也更理想了。”
安格尔一生中在裸体素描上下过精深的功夫,而且只有当他面对裸体模特儿时,他的现实主义的真知灼见才特殊地显现出来。他曾说:“标准的美——这是对美的模特儿不间断观察的产物,”还认为一幅画的表现力取决于作者的丰富的素描知识,撇开绝对的准确性,就不可能有生动的表现。掌握大概的准确,就等于失去准确。那样,无异于在创造一种本来他们就毫无感受的虚构人物和虚伪的感情。
这位古典主义绘画的末代风流画家,吸收了文艺复兴时期前辈大师的求实的技巧,使自己的素描技巧发挥到炉火纯青的境地。不同的只是,像马萨卓、米开朗琪罗、乔尔乔奈等大师的裸女体现的是一种充满人性的时代理想,而安格尔在裸女上所寄予的理想,则是永恒的美这一抽象概念。究其实,乃在于寻求以线条、形体、色调相谐和的女性美的表现力。这在他那些描写土耳其宫女的裸女画上尤为明显。晚年,安格尔画了这一幅《泉》,则进一步反映了画家对美的一种全新观念,那就是他深深觉得用精细的造型手段创造一种抽象的古典美典范的必要性。76岁高龄的安格尔,终于在这一幅《泉》上,为他心中长期积聚的抽象出来的古典美与具体的写实少女的美,找到了完美结合的形式。
安格尔经常在同一主题或构思中进行复制,有时花上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工夫。例如,他的一幅《罗哲与安吉莉卡》有2幅复制,均作于1841年。《保罗与弗朗切斯卡》有5幅复制,最早的作于1819年,其余的分别作于1856年以后。有时,他的这幅画上出现了另一幅画上曾经出现过的个别人物形象,比如《瓦平松的浴女》上的形象,再次出现在后来的《土耳其浴室》一画上;《授圣餐的圣母》中的圣母,是从《路易十三的誓言》一画的构图中搬来的,其中有一个天使的脸差不多和他的《土耳其浴室》上的裸女一模一样。这一幅《泉》基本上与《阿纳底奥曼的维纳斯》(1848年作,现藏于法国尚蒂伊贡德美术馆,画的内容为从海水泡沫中诞生的女神,故此处画的是维纳斯从海水泡沫中升起,周围有许多小爱神簇拥着)雷同,仅具有微小的变化。此外,周围一群小天使形象被删去了。这种创作特点过去有人认为是安格尔创作思想枯竭的表现,这样说未免太武断了些。当然,古典主义画家除了画模特儿很少到现实生活中去,但安格尔本人却解释为,这是使主题更接近自己的理想,形象更趋完美的一种求索精神的反映。
当《泉》完成之后,画家对人说:“同时出现了5个买主,有人简直向我猛扑过来。他们争执不休,我几乎要让他们抓阄。”《泉》确实具有人们所向往的那种纯粹的美的品质,尽管她是画家深藏心底达半个世纪的理想化身,一旦付诸画布,人们确对这位艺术家的镂月裁云之作而发出由衷的赞叹。1857年,《泉》被迪麦泰尔伯爵(也翻译为为玖沙泰里伯爵)收购,成为私人藏画品。后根据这位伯爵的遗嘱,他的家属于1878年将此画赠给国家,成为巴黎卢浮宫内又一镇馆之宝。
安格尔愿意把自己称为历史画家,这是因为自17世纪法兰西皇家绘画雕刻学院成立以来,传统的古典主义信徒一直把历史画视为最高的等级(第一等级为历史画、神话宗教画;第二等级为风俗画、肖像画;第三等级为风景画、静物画)。但是,从美术史的角度来看,安格尔最出色的是肖像画和人体画,如果把他的肖像画和人体画再加以比较,就会发现他成就最高的是女人体画。
梅杜萨之筏法国籍里科
此画的创作,源于当时的一个真实的丑闻事件。19世纪初,法国海军部任用了一个根本不懂得航海的人肖马雷任远洋船“梅杜莎号”的船长。这艘巨型船在驶往非洲途经布朗海峡时触礁沉没,船上有权势的人都乘小船逃命,遗下150多名乘客和船员。他们为生存造了一只木筏漂泊海上,半个月后得救的时候,筏上生还者只有15人,上岸后又死去2人。这宗海难事件激起法国人的强烈不满,法国海军部受到社会各界舆论的谴责。富有正义感的画家籍里科从这一真实事件出发,创作了这幅世界名作——《梅杜萨之筏》。
画家创作过程中,阅读了生还者的回忆文字,并访问了幸存的那几个人,请他们作指导,还自己做了一只类似梅杜萨的木筏,亲自在海上漂泊,以获取真实的环境、气氛和对大海风浪变幻的体验。他构思良久,先后构图多幅。为了能真实地再现当时的情景,他亲自到病院观察垂死的人的情态。为了描绘死者的肉体色彩,他将解剖的死人体浸开发者_高级运维于海水中观察其色彩变化,他还请黄胆病人为他做模特儿,据说病中的德拉克洛瓦就曾做过他的模特儿。这幅画描绘了遇难者呼救的紧张瞬间,他们居高呼喊远方的救生船。画家有意在背景上画一风帆,逆风将木筏往后吹行,遇难者向往救生船的心情和逆风逐渐将木筏往后吹的现实造成对立的紧张气氛。激情正是浪漫主义精神所在,但画中那座人体构成的金字塔不免有古典主义的遗风。在这幅画中浪漫主义的激情和古典主义的造型交织在一起,构成由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过渡的杰作。
昌迪加尔柏莎 2021-05-17 20:50 开发者_运维问答
大碗岛上的一个星期日法修拉
该画描写的是巴黎附近奥尼埃的大碗岛上一个晴朗的日子,游人们在阳光下聚集在河滨的树林间休息。有的散步,有的斜卧在草地上,有的在河边垂钓。前景上一大块暗绿色调表示阴影,中间夹着一块黄色调子的亮部,显现出午后的强烈的阳光,草地为黄绿色。阳光透过了树林,而投射在草地上的阴影,被色彩强调得界限分明。赤色、白色的衣服、阳伞和草地都现出一种好像散发蒸气一般的黄色。色点彼此交错呼应,给人以一种装饰地毯的效果。
画上的人物也画得很可笑,一个个看不清面孔和五官,连轮廓本身也都被小圆点弄得模糊不清了,似乎所有事物都是影影绰绰的。
此画的整个创作过程约分4个步骤:以素描布置明暗对比;以色彩写生;以写生为基础组织背景;以色点完成正稿。在正稿之前,共作素描20余幅,写生稿更不计其数。此画作于1884~1886年间。
画家整整花了他一年工夫来点他的圆点。当这幅画在第八次印象派画展上出现时,立刻引起社会的反应,攻击和赞扬之声同时袭来,有的撰文称它是新风格的展现,有的骂他是带有稚气和学究气的离奇结合。总之,这种新鲜画法实质上是当时哲学上实证论对艺术实践的危害作用。
塔希提妇女法国高更
1873年高更开始绘画,并收藏印象派画家的作品。高更早期的绘画带有实验性,也很拘谨,令人联想起在巴比松画派影响下毕沙罗的作品。19世纪80年代早期,高更将笔触放松、变宽,赋予画面颤动的韵律特点。
塔希提妇女高更
画面采取了大面积平涂色块,在从黄色到各种深浅不同的绿色的色彩结构中,现出两位妇女的轮廓。虽说是线造型,但人物头部和手臂却是以微妙的明暗变化来表现的,她们像浅浮雕一样出现在背景上。《塔希提妇女》画面上强烈的阳光使土著居民晒成棕赭的肤色、鲜红的果物、苹果绿的腰裙以及背景的深黑都构成鲜明的对比。高更在创作中把这一切都稚拙化了,色彩如此鲜明、纯粹,如同发着刺目的光彩,它的装饰性带来了粗犷的部落生活气息,赋予画面以特殊的风采。他的这种色彩技法,对后来的野兽主义画派产生了强烈的影响。
向日葵荷兰梵高
《向日葵》是在阳光明媚灿烂的法国南部所作的。画家像闪烁着熊熊的火焰,满怀炽热的激情令充满运动感的和仿佛旋转不停的笔触粗厚有力,色彩的对比也是单纯强烈的。然而,在这种粗厚和单纯中却又充满了智慧和灵气。观者在观看此画时,无不为那激动人心的画面效果而感动,心灵为之震颤,激情也喷薄而出,无不跃跃欲试,共同融入到梵高丰富的主观感情中去。总之,梵高笔下的向日葵不仅仅是植物,也是带有原始冲动和热情的生命体。
梵高的艺术是伟大的,然而在他生前并未得到社会的承认。他作品中所包含着深刻的悲剧意识,其强烈的个性和在形式上的独特追求,远远走在了时代的前面,的确难以被当时的人们所接受。他以环境来抓住对象,他重新改变现实,以达到实实在在的真实,促成了表现主义的诞生。在人们对他误解最深的时候,正是他对自己的创作最有信心的时候,因此才留下了永远的艺术著作。他直接影响了法国的野兽主义、德国的表现主义,甚至20世纪初出现的抒情抽象肖像也受到他的影响。
亚威农少女法国毕加索
亚威农少女毕加索
在现代艺术的历史上,毕加索创作的《亚威农少女》被认为是立体主义的开山之作。
从1906年底到1907年初,毕加索画出了一幅怪画的初稿,这就是后来的《亚威农少女》。他精心构思的过程和意大利的达·芬奇、法国的杰里柯谋划杰作的过程相似。1907年初夏,心中有数的他最终在画布上落笔。
画作横空出世,其反映现实的力度可谓前所未有,甚至堪称和同时代的爱因斯坦的理论一样影响深远。此画是过去和未来的分水岭,文化意义上的20世纪就开始于这一年。在这之后,勋伯格于1909年创作了名曲《期望》,斯特拉文斯基于1910年开始创作名曲《春之祭》,詹姆士·乔伊斯在1914年开始创作《尤利西斯》,那时,毕加索已经进入了立体画派的最高境界。
5名粉红色的裸体女子,用大大的黑眼睛瞪着你。她们身边混杂着银色和蓝色布料,其中两人举起手臂,凸显出胸部。另外3人脸部戴着面具。其中,画面左边站立一人,戴着褐色面具,右边两人则戴着非洲面具,一人站立着从一大块布料后钻出来,一人蹲着。一个盘子里装着水果:一片瘦削的瓜,两串葡萄,一个苹果,一个梨。
这张裸体画没有多少曲线可言,肘部像刀子一样尖利,臀和腰呈几何形状,乳房则像三角形。这画看上去像正方形(实际上,其高度比其宽度要多出几厘米),引人专注于其空间感和对称性,并有着永恒的动感。
《亚威农少女》让人觉得毕加索好像之前从来没画过画。有个艺术史学者甚至称,在此画长达半年的酝酿过程中,油画和素描草稿成百上千,不仅创下了毕加索艺术生涯的纪录,也令艺术史上其他任何一幅画作望尘莫及。毕加索知道,自己在创作一件伟大乃至革命性的作品。
毕加索创作的灵感来自于妓院里的场景,他准备在画里加上一个嫖客——一名水手或者作者自己。不过,这幅现存于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画作让人很难言简意赅地描述其涵义,很难认出这5个人是妓女,很难认识到此画表现的是男性的恐惧感。你需要站远一点,或者把视线变得模糊,才能看清画作的用意。看着这幅画,你的思想和眼光甚至会动个不停,得不到一个确定的答案。
非洲面具之所以能成为此画中的道具,正是因为其伪装性,它能把人变成动物、魔鬼或者神仙。现代主义就是一种戴着面具的艺术,它不会把自己的涵义告诉你。它不是一扇窗,而是一堵墙。
毕加索想用此画表明,艺术中的独创性并不关乎故事情节与道德,而在于形式上的创造。《亚威农少女》就被伪装成关于妓院、妓女和殖民主义的作品。18、19世纪的悲剧就在于失去了创造性,同文艺复兴时期米开朗琪罗的作品形成了鲜明对比。毕加索所做的就是拼命扭转这一局面。
横岗2020 2021-05-17 20:52
筛麦的女子法国库尔贝
19世纪40年代的法国出现了现实主义画派。他们主张艺术应以实际生活为基础,以自然为范本,画家应该走出画室去表现普通人的生活。
筛麦的女子库尔贝
他们歌颂劳动,赞美自然,将劳动者作为艺术创作的对象;他们不屑于那些古书堆里的老题材,不用那些神奇的幻想,不愿被关在画室里。他们将朴素之美作为创作的最高目标,掀起了美术史上继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之后的现实主义思潮。
库尔贝是法国现实主义艺术思潮中的代表性人物。1855年,在世界博览会期间,在官方的艺术沙龙之外,他举行了一次富有挑战意味的以现实主义为题的个人画展。在这个画展上,库尔贝公开发表了美术史上有名的《现实主义宣言》。宣言主张要独创,要成为活的艺术,要忠于客观对象的表现,主张艺术家必须表现当代生活。这个宣言奠定了库尔贝在现实主义艺术中的重要地位。
画家在作品中展示了劳动妇女的形象,高超的写实技巧使这一形象产生了令人向往的艺术魅力,给人以美的享受。画家重点描绘了跪着筛麦的女子形象,从她圆润的手臂、丰满健壮的背影,可以想象这是一位健康美丽的农村姑娘。她那优美的姿态,给人以健美的感觉。她几乎占据中心位置,成为画面焦点。筛麦妇是一种朴实的灵感,以背影去描绘她,更显得耐人寻味。
引人注目的是人物的表情不占任何地位。3个人物中只有一个能看到脸部表情,而且她并不像在集中劳动,而是在梦幻之中。正在筛麦子的那个女孩从解剖学角度来看并不像在用力,而更是像在摆舞蹈造型。那个处在背景阴影下的男孩的作用只是让整个画面结构达成平衡。虽然画的是个劳动场面,但整个画面是处在静态之中的。整幅画中找不到任何表达人物心情、生活的信息。画家眼里看到的不是劳动,而是姿态,艺术不是为了体现生活,而是来让平凡的日常场景通过精神的力量获得升华。这个精神的力量来源于艺术家的思维和心灵。
三等车厢法国杜米埃
杜米埃从来没有接受过正式的美术教育,他是真正的由生活教导出来的学生。杜米埃的父亲是马塞的一个玻璃工人,虽然爱好文艺却没有机会实践。少年时代是杜米埃充满自豪的时光,他有着为家人称道的诗人的才华和敏锐的表现力。但生活与爱好却是两回事,他几乎没有上学就在父亲的工厂和市场上打工维持家用。曾在法官家里当小杂役的经历使他真正地从故事以外认识了这个荒唐而令人悲愤的世界。
三等车厢杜米埃
这些经历锻炼了他观察生活的能力,加上惊人的记忆力,他通常是见到事物后立刻在心中打下特征和轮廓的腹稿,回去后迅速地画在纸上或用泥像表现出来。长期的刻苦练习使他铸就了一双敏捷的手和眼睛,能够在瞬息间记住并用寥寥几笔描绘人物的形象。
这幅画好像既表现了短暂的旅途生活,又象征着人生漫长的道路。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表情,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各自有着不同的遭遇。
当时火车刚刚运行,对人们来说乘火车还是十分新鲜稀奇的事。在这幅作品中,画家对人面对新生事物的状况作了极为生动的描述。艺术家从这些普通人身上观察到了他们微妙各异的内心世界,同时,也揭示了一种非常特殊的时代特征。这是一群受尽了人生坎坷的下层市民,他们来自不同的地域,但是他们都在追求着各自的谋生出路。在三等车厢的前排坐着的看来像是一个贫苦农民。一个扶着篮子的老妇似乎仍对飞速前行的列车有些不适,显得有些局促。而左边的少妇,怀抱睡觉的幼子,正沉浸在母爱之中。右侧紧靠老妇熟睡的少年,上车时过度的兴奋,显然使他感到十分疲惫,此刻他正在列车的摇晃之中酣睡。从这幅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画家无论在人物的表现能力,还是画面的感觉上,都与同时代的画家有着很大的不同。
他的油画仍如讽刺画一样,造型不求形似,只重视色块与形体的神肖。他往往以棕色和粉红为基调,从文学名著和生活中选择表现题材,以批判的艺术眼光审视自己所创造的形象,他说过“要做一个自己时代的人”。杜米埃的艺术生涯始终与法国的现实主义相联系,他运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语言,塑造自己独特的艺术形象。为了真理和正义,他一生坎坷,遭到过监禁、罚款,作品曾被销毁,一度难以谋生。
伏尔加纤夫俄国列宾
画面以狭长的横幅展现了这群纤夫的生活。伏尔加河畔阳光酷烈,沙滩荒芜,近景只有埋在沙里的几只破筐作点缀,景色十分凄寂。一队穿着破烂的纤夫拉着货船,步子是那样地沉重,似乎可以听到压抑低沉的《伏尔加船夫曲》的回声。
纤夫共有11个人,约略分成3组。每一个形象都被列宾仔细推敲过,画过人物写生。他们的年龄、经历、性格、体力以及他们的精神气质各不相同。画家把这些性格作了高度的典型化,又都统一在主题之中。现据画家本人的记述,分别来介绍这里的每一个人物的情况。
最前一组共4人,领头的名叫冈宁,他的表情温顺,然而性格坚韧,具有一种内在的意志力,此人约有四五十岁。他那双深陷的眼睛使他的前额更加突出,显出了他的智慧。列宾在他的头上添画上一块包头的破布,似乎要把他塑造成古希腊哲学家的样子。他原是个神父,后来被教会革职,一度充任过教堂唱诗队的指挥。他身体结实,两手下垂。胸前那一条纤索绷得很紧,而身上的麻布衫却满是补钉。这是一个俄罗斯农民长者或智者的典型。他忍受着肉体与精神的痛苦,他是这些纤夫形象中的悲剧性主角。在他右边的一个是身材魁梧的憨直的农民汉子,他赤着脚,头发蓬乱,满脸浓密的胡子,似乎在低低地向冈宁絮叨着什么。这个形象起着衬托冈宁前倾的身子的作用。在他后面是一个细长的瘦子,年近40,身子大部分被挡住了。他头戴麦秆帽,叼着一只土烟斗,头显得尖小一些。他挺直着身子,这样可使纤索松弛,好像是想省点力气。这个瘦子的左侧,则是一个躬背弯腰的纤夫,他原来是个水手,叫伊卡尔。他的两手向下握拢,神色严厉,眼神凝注,直对着前方。显然,他的脾气一定很倔强,是个农村硬汉子。汗水已把他的上衣腐蚀得百孔千疮,结实的肩膀正从破洞处显露出来。
中间一组也是4个人,穿一身粉红色破衫裤的少年名叫拉里卡。看来这个少年是初加入这支行列,他那还未晒黑的皮肤,紧蹙的眉头告诉观者,这种劳动对他来说负荷过重了。他正用手在调节压在自己肩头那根勒痛了皮肤的纤索。
画家在这个新的受压迫者身上似乎要找到一种希望,那就是不甘心受剥削,要反抗。令人注目的是,在这个少年颈上还挂着一只十字架,这是父母给孩子的信物,祈求上帝能保佑他路上平安。列宾为了画这个少年纤夫,曾从他熟悉的孩童形象中挑选了一个做模特儿。少年拉纤这种现象,也如资本家利用童工榨取劳力一样残酷,这是沙皇俄国的农奴制度的罪恶,也是画家所要抨击的主要对象。
紧靠在拉里卡后面的,是一个受尽风霜之苦的秃顶老汉,他皮肤黝黑,脸色阴沉,一边斜倚在纤索上,一边在打开自己的烟袋,想偷闲抽口烟来缓解一下自己的苦闷。他和前面的少年,在色彩上构成了强烈对比。两代人,不同的命运,却系在一根绳索上。
少年右边是个羸弱有病的纤夫,他步履艰难,全身虚弱,正在用袖口擦汗。头发露在无檐帽的外边,颧骨耸起,泪囊水肿,他未来的路程意味着更大的厄运,我们似乎可以听到他那急促的喘息。在拉里卡与老汉之间,露出了另一个纤夫的脑袋顶,此人的脸庞发黑,鼻孔朝外,嘴唇很厚,看样子是个挞靼人。
最后一组3人,走在前面的是个退役军人,白色的衬衫外面加了一件坎肩,帽子压得很低。背后一个人皮肤黝黑,巡回画派评论家斯塔索夫说他是个流浪的希腊人。最后一个人只见到了他的低垂的头顶,此人似乎走得更加吃力,他正在往一个小坡上移动。全画以淡绿、淡紫、暗棕等色调来描绘上半部的空白,使这条伏尔加河流显得更为惨淡。这是为了加强人物的悲剧性,烘托干燥炎热的天气(列宾在冈宁和伊卡尔两个人物身上曾作过一些改动,尤以伊卡尔缠着白布的头改动得最多)。
1873年,评论家斯塔索夫在一份杂志上对这幅画及其作者是这样评价的:“列宾是同果戈理一样的现实主义者,而且也同他一样具有深刻的民族性。他以勇敢、以我们无可比拟的勇敢……一头扎进人民的生活,人民的利益,人民的伤心的现实的最深处……就画的布局和表现而论,列宾是出色的、强有力的艺术家和思想家。”的确,这幅油画无论从思想性还是从技巧上都可称得上是70年代批判现实主义艺术的高峰。此画创作时间约在1870—1873年间,现藏于苏联列宁格勒俄罗斯博物馆。
印象·日出法国莫奈
《印象·日出》表现的是画家对所看到的日出水面这一转瞬即逝景象的感受和印象。画中表现的是在天水一色的朦胧晨雾中,一轮红日冉冉升起,水中的船和岸上的景物用蓝绿色彩轻松地勾画出来,整个画面的一切物体都融成一片。莫奈是印象派的领袖人物。1874年由他发起组织了首届印象派画展,他的油画《印开发者_JAVA百科象·日出》在展览中引起反响,从而使“印象派”这一名称正式出现。
莫奈的作品都非常注重色彩领域的探索,忽视对物象形体的写实。他侧重于用光线和色彩来表现瞬间的印象,追求绘画上色彩关系的独立美。他是第一个真正强调外光写生的画家。他所有的作品,几乎都是户外写生完成的,而且态度非常认真。为了保持印象的真实性,常常是早晨画的画,如果没完成,就等到第二天的同一时间继续画,直到画完。他还常常对着一个景物,分别画出对象在不同时间、不同光线下的色彩变化。如油画《草垛》、《里昂大教堂》等就是画家进行这种色彩试验常被人们提及的作品。他的这些经过了深思熟虑、追求瞬间光色细微变化效果的作品,在以前是从未有过的。这种艺术追求在莫奈晚年创作的油画《睡莲》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莫奈在印象派画家中是最长寿的,他到晚年时人们已经认识到了印象派绘画的价值,这也使得他的晚年生活过得幸福。
年少回忆在这里 2021-05-17 20:53 【中 文 名】:飞越来生缘/美梦成真【原 片 名】:What Dreams May Come【出品年代】:1998【imdb连接】:http://www.imdb.com/title/tt0120889/【IMDB评分】:6.2/10 (9,329 votes)【国 家】:美国【导 演】:文生华德【主 演】:罗宾·威廉斯、小·古巴·古丁、安娜..【视频尺寸】:640X272【对白语言】:英语【字幕语言】:简体中文【内容简介】克理斯(罗宾威廉斯饰)对发妻安妮(安娜贝拉史欧拉饰)的挚爱,是他心灵的慰藉,生存的动力。从相知相惜到不离不弃,在真爱归宿里,克理斯与安妮相依相伴,情比石坚。就算为了爱妻安妮,必须上刀山下油锅,克理斯也在所不辞。偏偏,造化弄人,克理斯这次真的得亲赴鬼门关一趟,寻找失散的爱妻。 克理斯在意外身亡后,对于幸福甜蜜的过往仍念念不忘。这些对生前点点滴滴的依恋和回忆,把克理斯带了一个虚构的世界,一个专属于他的天堂。一开始眼前震摄人心的景象的确令克理斯心醉神迷、目不暇己,然而惊艳随即消逝,因为克理斯的天堂使者艾伯特(小古巴古丁饰)亲口证实:「克理斯,你不是隐形,你是死了,永远地离开人世了。」 值得欣慰的是,克理斯发现他专属的天堂就位于安妮的画作中。在这个彩绘而成的天地间,克理斯欣喜若狂,因为眼前雄伟壮阔的景象充满了他和爱妻安妮共有的回忆、编织的梦想。然而没有安妮为伴,克理斯总觉得天堂里还少了什么似的。另一方面,丧偶的安妮独活在人世此刻也怅然若失,以往在他画作中随处可见的巧思和创意,都随着克理斯的亡故,离安妮而去。 在得知爱妻永远不得进自己的天堂之后,克理斯立誓就算上穷碧落下黄泉也要找到安妮的踪影。于是为爱不顾一切的克理斯,在地狱使者(马克斯冯西度饰)的引导下,就此展开一段奇幻的旅程,历经万象,解救在地狱中饱受磨难、永世不得超生的安妮。 【影评】 在得知爱妻永远不得进自己的天堂之后,克理斯立誓就算上穷碧落下黄泉也要找到安妮的踪影。于是为爱 不顾一切的克理斯,在地狱使者(马克斯冯西度饰)的引导下,就此展开一段奇幻的旅程,历经万象, 解救在地狱中饱受磨难、永世不得超生的安妮。 《美梦成真》对未知无惧地探索,试图具体地呈现虚幻的灵异世界。本片的完成幕前幕后工作人员居功厥 伟:想象力丰富、天马行空的导演,文思泉涌、令人折服的原著作者,才华出众的编剧,坚强的演员阵容 。《美梦成真》对死后世界的想象与呈现,不但题材引人注目,在处理手法方面,将幻想、戏剧、 奇景结合在一起,更是电影艺术前所未见的尝试。罗宾威廉斯就曾说:「很少电影会以生死轮回为题材, 更不用提将场景配乐赋予意涵了。意涵?意涵是什么东西?」罗宾威廉斯说罢大笑起来。「不过,我倒是 从来没想过计算机科技除了能制造爆破场面以外,对电影制作还有其它助益。这真是太神奇了。」 话说从头 「很难想象真的有人坚信真爱能使心灵相通,而且不会随躯体的死亡而消逝,这种美好的信念令人闻 之动容。除此之外,《美梦成真》触及人类最深层的恐惧和禁忌,教观众看完后不得不思考死后将面临 怎样的世界。」本片执行制作史考特克鲁夫有感而发做了以上的表示。 《美梦成真》拍摄过程要追溯到一九七八年,那年本片制作人史帝芬席蒙 (当时名为史蒂芬杜依奇Stephen Deutsch)收到一份礼物,一份近二十年后他才有能力拆封的礼物。 史帝芬席蒙当时正在筹拍《似曾相识》,该片原著作者理察马特森把尚未完稿的小说《美梦成真》交给 史帝芬席蒙过目。这本书是理察马特森为他老婆而写的。看过初稿之后,史帝芬席蒙毫不迟疑立刻买下此书的 电影版权。然而在接下来的十几年间,《美梦成真》的拍摄计划却一再遭到搁置。 一直到一九九四年,史帝芬席蒙在一个玄学的研讨会中,遇见了身兼作家及电影制片的柏奈特拜恩,两人相谈甚欢 ,发现彼此都对死后的另一个世界深感兴趣,希望能开拍以此为题材的电影。二年后史帝芬席蒙和柏奈特拜恩 合组Metafilmics制作公司,以拍摄玄虚题材的电影为其宗旨。 《美梦成真》着墨最多的还是克理斯和安妮之间坚定不移的夫妻之情。罗宾威廉斯表示:「安妮曾经濒临崩溃, 但他对克理斯的爱不曾稍减,也是这份爱,使他们两人得到救赎。视觉效果是一回事,但《美梦成真》最不凡的 部份是在于电影中彰显人性中的无私和爱,在子女、天堂使者、地狱使者身上也可以见到这种特质。这部电影会 让观众忍不住说:『没错,我就是这么幸福。』或『唉!我怎么没这个福份呢?』这正是这部电影成功之处。」 「万一,」罗宾威廉斯以惯有的逗趣口吻说:「观众没有这种反应,至少,《美梦成真》算得上是很棒的"旅游" 电影,广告效果十足。想参加"灵界之旅"的人,请打这支电话。」 关于制作 《美梦成真》于一九九七年六月底在蒙大拿冰河国家公园开镜,75天之后,在旧金山海湾杀青。监制亚伦.布朗奇 斯特提到:「我们的首要之计是如何布置出壮阔的外景。虽然电影中有些画面是用计算机做出来的特效,不过 大部分画面中都是实景。」负责园艺的工作人员必须将大量花草运进国家公园里,甚至覆满整个湾区。 内景则搭建在旧金山的金银岛,该片道具组在当地广阔的飞机停机棚中建构巨型布景,壮观的程度比洛杉矶大多数 剧院的舞台还更胜一筹。其中有一个大池蓄满30万加仑的水(约合1136立方公尺),四周是各个不同场次的布景。 监制亚伦.布朗奇斯特就提到,场景设计的工作人员以歌剧舞台的方式搭建布景:「就像舞台剧每一幕都要换景, 我们也是每拍完一场戏之后,就把布景拆掉,再搭一个新的。唯一不必变换的就只有做为舞台中心的大水池而已。」 场景设计尤吉尼欧萨尼提及其它美术设计人员充分了解导演文生华德心目中"彩绘天堂"的模样。咽气之后, 克理斯在彩笔轻刷出的花床上悠悠醒来,花瓣正兀自在风中摇曳。尤吉尼欧萨尼提说明:「第二幕主要就是在 这个景中进行,这幅画面是对"另一个世界"很普遍的印象,不过,透过绘画的触感加以呈现,更可以传达心灵 主观的感受。我们以这一幕为蓝本开发者_开发问答,再加以发挥、添加更多创意,延伸出其它的场景。」 这群艺术工作者独到的创作概念,被文生华德形容为「在蒙着十九世纪面纱的油画上,再覆以一片沾染颜料的 透明玻璃。这种影像处理结合未干油画的黏湿触感,及动态的影像摄影,使得成品既符合我的预期,又看得出他们 自己的诠释。」由于这种影像呈现方式前所未见,因此工作人员共耗时两年,才将计算机特效和传统绘画如此完美地 融合在一起。 汉纳克又更进一步说明:「任何一位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例如达文西(Da Vinci),要是听到我们以 穿过一幅幅画的方式来表现灵界旅程的话,一定会嗤之以鼻的。但是我们赋予景物主观的意涵,因此观众大可以 有他们自己的暇想空间。」 视觉效果 最先登场的是一场从世界上最高的瀑布,位于委内瑞拉的天使瀑布,一跃而下的特技。特技演员杰克兰布德 (Jake Lombard)从高达3212呎高(约81.6公尺)的悬崖上纵身下跃,十八秒后拉开隐形降落伞,再经四秒落地。 这场戏共拍了二十二次才大功告成。 观众在看到这幕时,就可以了解克理斯在死后,能够从心所欲、完成任何他想做的事。他能飞翔。这就是特技和 视效共同打造而成的神奇世界。而这还只是《美梦成真》运用特技呈现故事的其中一个例子而已。 这些令人叹为观止的特效画面要归功于,POP Films 和Digital Domain每一位参与其间的视效魔法师和艺术大师。 他们通力合作将毛片一次又一次地加工处理,使克理斯死后的世界呈现出现实与虚幻并陈的效果。 将平面的绘画(2-D)转化为立体的影像(3-D)的工作,从一九九六年十月展开。视效工作小组是由金像奖得主 乔依海内特(及尼克布鲁克斯领军。他们第一个步骤就是使用最新的激光雷达(Lidar)技术,将冰河国家公园的 地形及地表形态制作成图。这种创新的激光雷达乃是根据光学(light)和雷达(radar)技术沿生发展而来。 激光雷达技术的出现使得工作人员得以在极短的时间内,绘出上百亩土地的图表,并加以摄影。这种运用雷达 侦测的尖端科技可以提供视效设计的工作人员足够的资料,作为重现摄影机移动和镜头变化的参考。据此, 他们可以在布满橘色球体的毛片画面上,更进一步制作出3D的效果。这些拍片现场散满一地的橘球是用来作为激光 雷达扫描的基准点(point of reference)。 暂且不论视效,制作人柏奈特拜恩也希望观众在看完《美梦成真》,步出电影院时,会觉得感动。 「哪怕他们只是就此和家人更亲蜜一些,和孩子拥抱时更靠近一点,我们都会觉得自己成就了最美好的事。一部值得收藏的好片子,经典创意的策划,感人泪下的剧情,美幻美伦的场景,罗宾.威廉姆斯精湛的演出.....下载地址:http://search1.btchina.net/btsearch.php?query=%C3%C0%C3%CE%B3%C9%D5%E6&type=0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