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者

还没阳 就接着干?

工作人员正在帮助一位前来就诊的老人|袁遗

北深曾报道,12月15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宣布,目前,疫情防控重点由防控感染转向医疗救治。三年来,医疗系统再次迎来“大考”时刻。

一组数据可以说明目前的压力:北京市120急救热线每天的呼叫量在5000个左右,高峰时段不超过10000个,而最近的呼叫量却高达30000多个;天津发热门诊从平日的1000人左右激增至3万人,增长了30倍。

很多一线医务人员曾向北青神讲述自己的现状:随着“新国十条”等政策的出台,核酸不再是进入医院的“门槛”,现在的当务之急是“治病救人”。所有医院都在部署力量支持发热门诊和急诊科。

同时,随着社会感染人数的上升,院内感染不可避免,医疗团队正在遭受大量“减员”。有的科室只剩下一两个医生值班,有的医生“带病复工”。尤其是一些条件薄弱的基层医院,人力物力都有缺口。

一个隔离病房的护理主任,看着同事一个个倒下后,已经“不敢”生病了。她有些自嘲地说:“就这么干吧。”

发热门诊等待的患者|李晶晶

在发热门诊等候

12月16日下午,北京朝阳医院发热门诊,一位83岁的老人躺在担架上。他已经烧了10天了,每天温度都在38度以上,还打不了120。他的家人开车带他去了医院。

排队等了三个小时,老人终于换上了液体,插上了氧气管。外面没地方,老人躺的担架床只能放在咨询室。进出看病的人一定要小心绕开。

这位老人准备通宵熬夜。“很难进去,也很难上号。很难。至少我得放哨,让他下去。”

楼道里也有很多这样的老人,有的坐着轮椅,守着卫生间门口输液;有的老人只能站着,已经浑身是汗,手在发抖,还要小心保护输液管不被来来往往的人拖着。

等待的时候,摩擦难免。一位患者焦急地问接待处:“等了这么久,怎么还不往下看?”工作人员无奈落泪。"你可以看到,每个人都在这里排队。"

还有人要求医生“插队”,同样遭到拒绝。“按号来,也可以在楼道里给别人解释。”唯一得到优先照顾的是一个坐轮椅的老人,90岁了,还发着高烧。老人被推进去的时候,门口还等着一对80多岁的夫妇。他们坐在自己的马扎上,老人一边喂他吃面包,一边拉着手安慰妻子。“没关系,会来的,会来的。”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新闻发言人李昂透露,12月11日,北京共有发热门诊2.2万个,是一周前的16倍。一位出诊医生告诉申曾记者,在随后的一天里,他在8个小时内看了90多位发烧患者。最长的患者等了近6个小时,大部分等了2到4个小时。

在北京一家三甲医院的发热隔离病房,护理部主任颜宁说,最近几天情况有所缓解,至少可以做到“进出平衡”。“应该不会再涨了,但短期内很难回落。”

他们的病房就在发热门诊上面,收治的都是症状比较严重的病人,不仅高烧,还有基础疾病,甚至昏迷,大部分都是老年人。隔离病房有20个床位,是呼吸重症监护室改建的,但这还不够。一个紧急重症监护病房也在承担这样的任务。

12月初,颜宁预感到患者数量会大幅增加,但速度仍超出了她的想象。面临巨大压力的不仅仅是发热门诊。例如,一个长期在家的脑梗塞患者可能感染了新冠肺炎病毒,从而加重了他的症状。被送到医院后,他被发现了

患者数量的压力正在导致医疗系统的每个环节。北京市12月9日向社会发出理性拨打120的呼吁后,日均呼叫量已从上周的31863个下降到现在的2.5万个左右,但仍是平日的5倍左右。

北京急救中心一位工作人员告诉深圳一次记者,目前打进的电话70%是咨询电话,达不到开车的标准。他很无助。很多人打120是为了缓解自己的焦虑,寻求心理安慰。但是,在一对一的核实和沟通中,很可能会占用宝贵的急救通道,不仅会耽误更严重的新冠肺炎感染,还会耽误其他重大疾病患者或事故中的伤者。

这位工作人员说,从120的角度来说,希望患者能客观评价自己的情况,但这几乎是不可能的。电话那头的人常常觉得自己面对的是一件“大事”。

有的来问自己核酸结果怎么没出来,有的上来就骂人。有一次,他的同事接到一个电话,语气特别焦急。对方说,我孩子快死了。快来救他。同事刚要指导对方物理降温,问了孩子年龄。对方回答:26岁。

正在发热门诊接受治疗的病人

重压之下的“鸿沟”

一边是患者数量的大量增加,一边是医疗团队的不断“瘦身”。

11月,颜宁的医院出现了一些医疗感染病例。当时大家都觉得是“稀罕事”。到了12月,颜宁身边的同事开始“一块一块”倒下。她接手隔离病房工作的前三天,每天都要面对两三个人的减员。同事不仅抗原阳性,还高烧疼痛,无法在三级保护的隔离病房工作。

在颜宁的最后一个护理主任完全病倒之前,他每天都要打几十个、几百个电话,协调物资和人员,几乎是扯着嗓子喊。记者一度了解到,这也是目前很多医院的做法。从其他科室抽调人员全力支援发热门诊和急诊科。

颜宁的补充人员来自耳鼻喉科、骨科等科室,有点像三年前她去武汉支援时的场景:当地第一批医护人员已经病倒,补充人员全部来自其他专业领域。他们缺乏护理和抢救危重病人的经验,在心理和技术上都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

隔离病房以前四个小时换班一次,现在要有人出来休息后再进去。没有阳的人,越往后越“不敢当阳”。颜宁不敢在办公室摘下口罩喝水。嗓子有问题,会在心里嘀咕。有时候她也“羡慕”那些生病的同事至少可以休息几天,但是第二天到了病房,大家又会开玩笑说:“是晴天吗?”杨没有说下去

在河南新乡,半个月前也有一个神经外科医生调到发热门诊,12小时一班,给病人输液,协调秩序。“每天脚不沾地忙的时候。”医院要求尽可能少开输血处方,以加快病人流动,降低感染风险。

现在科室里10个人已经是半阳性,剩下5个人开始陆续出现症状。但根据医院的排班制度,第一批感染者康复上岗后才能休息。

在一些条件薄弱的基层医疗机构,差距更加明显。在保定某县医院120急救中心,一位医师的工作现在是接诊和转诊病人,现在听到电话就头疼。

“我身边的同事几乎都是阳光的。”这是她三年来最难受的一次,但是防护等级在降低。起初,他们有防护服和面罩鞋套。后来防护等级再次降低,只有隔离袍、帽子、口罩可用。现在,他们都穿着隔离衣走了,N95几乎没有发出去。

朝阳医院外的标志

”达克的无奈

主任医师还是坚持出门诊,查房,很多人问他感染后的用药问题。每天下班,他都要在朋友圈和病友圈回答问题。甚至在三天抗原检测阴性后,他还以为自己“逃过一劫”,但第四天,他烧了一夜,变成了“二杠”。

三年来,医护人员“零感染”一度是必须遵守的红线。但自12月“新国十条”出台后,深记者了解到,多家医院对相关医院感规进行了大幅调整,取消了常规核酸检测要求。如果医学抗原自测阳性或者身体不适,可以请假,复工不需要阴性证明。

最近,宁夏银川一家三甲医院的儿科医生,感受到了一种恐慌的“闲暇”。病房里有60个床位,以前每天都爆满,还得提前预约。现在只用十张床。“大家都集中在发热门诊,本来要来医院看病的人都不敢来了。”

他所在的医院实行了分诊制度,“阳”医生看“阳”娃娃。身边的同事都积极了,他自己也被编到了积极病房做候补,准备等发烧的孩子多了就马上上去。

在某省会城市三甲医院,感染控制科工作人员陈峰说,随着社会感染人数的快速增加,医院“零感染”已经成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12月初的一天,他所在的医院做了800号核酸检测,130号阳性。“不仅仅是发热门诊,所有科室都有可能接触到阳性患者,几乎所有的传染源都汇聚在医院。”

要在医院感防控和保障医疗秩序之间选择,答案显然是后者。在陈峰的同事中,也有“正岗”的,有的科室只剩下一两个医生值班。“减员”严重的科室通常会收治新冠肺炎感染后需要关注的人,比如呼吸内科、产科、老年病房等。

陈峰所在的医院已将入院核酸改为“自愿原则”,住院后即可检测。陈峰觉得,从某种角度来说,“现在治病救人比新冠肺炎的防控更大。“他所在的三甲医院有2000多张开放床位。前几年住院人数不到300人。”但是我们有责任给全省人民提供医疗保健。"

在核酸结果不再是准入门槛后,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提出了设立缓冲区、对阳性患者分开治疗的要求。北京三甲医院感觉控制科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沈一登,在过去的半个多月里,他几乎每隔一天就要经历一次忙碌的“24小时不眠之夜”。

陈峰所在的医院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造。每个科室都为等待核酸结果的患者设立了缓冲病房,然后医院还要建一个集中的缓冲区。每个科室的病房都设立了阳性患者“红区”,由专门的医护人员负责。但距离医院感染防控的“闭环”要求,包括发现阳性患者后的同室“密切接触”治疗,仍有较大差距。这样的细节“没有特别好的解决办法”。

此前,国内某知名感染防控专家在深度访谈中建议各医疗机构进行“三区两通道”和通风系统改造。但现实中,这是大多数医院短时间内无法完成的。

这不仅仅是“三甲”的问题。最近一些县级医院的同事会问陈峰如何适应新时代的要求。陈峰告诉他们,比如给阳性患者做手术,要正常操作,只要戴N95口罩就行。但还是有他无法回答的问题。在一些同行在执行“应收尽收”原则的同时,地方政府对其仍有“零感染”的压力。

陈峰说,面对奥米克隆,很多常规方法都失败了,但对于一些高危患者,还是要尽量避免他们被感染。他所在的医院已经通知了部分可以择期手术的患者,尽量推迟,避开这个“高峰”。感觉控制科不断监督提示医疗,戴口罩,勤消毒,避免聚集。"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这些基本要求."

他觉得自己现在能做的就是等待,等待生病的医护人员康复,重返工作岗位;此外,应尽可能减缓医院感染的速度和规模。

朝阳体育馆新开发热门诊

不敢回家的医生

为了应对不断上升的患者数量,北京在短时间内将医院的发热门诊从94个增加到303个。全市二级以上医院均设有发热门诊或诊室,其中235家设有24小时门诊,可接诊100名发热患儿。

12月14日,朝阳区在朝阳体育馆开设朝阳医院第二发热门诊,为14岁以上发热患者提供对症治疗和处方服务。

会诊的第二天,曾有深圳的记者在这里看到,患者数量并不多。大家有条不紊地挂号、交费、咨询、取药,流向一个方向,排队不超过10分钟。楼层有两个坐诊医生,可以开连花清瘟、洛索洛芬钠、盐酸氨溴索口服液。

任何医疗努力,最终都取决于医生和护士个人的努力。日前,河南省已取消全省卫生系统即日起至明年3月底的假期。医疗机构负责医疗救治的医务院长和医务科应24小时值班。2021年的数据显示,河南省共有医疗卫生机构74654个,卫生技术人员70.67万人,对应常住人口近1亿。

接到停职通知后,开发者_开发问答当地一位医生感到有些难过。他已经三年没有在家过春节了。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很多医生护士都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颜宁和他的同事们还签署了一份“责任书”。一旦确诊或成为密切接触者,就会被检查,甚至受到处罚。颜宁说,他已经结婚了,他更好了。“对于年轻人来说,这样的生活方式真的很无聊。”

他们的工作节奏一直随着疫情曲线上下波动。每次疫情发生时,颜宁和他的同事们总会进入“闭环管理”。到现在,“闭环”取消了,她和很多人还是没有回家。我不敢,怕传染给家里的老人和孩子。她甚至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每天住酒店,去不远处的医院上班。只是孩子总会问:“妈妈周末回不来了。”

三年来,颜宁调整自己情绪的话语几乎没有改变。“职责所在,我就是干这个的。”她鼓励年轻一代的话基本上没变。“多么光荣。所以很多人想穿防护服去隔离病房。你被选中是因为你很优秀。”

采访中,记者曾问多位医护人员,他们现在需要什么样的支持。几乎没有一个人提到个人待遇的问题,只是希望从政策、物资、人力上得到更多的帮助。

0

上一篇:

下一篇:

精彩评论

暂无评论...
验证码 换一张
取 消

最新问答

问答排行榜